「散文」刘安娜 ‖ 鼓浪屿之光
老妈年已八十有余,是一位拥有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虽已高龄,却始终关心国家大事,每日《海峡两岸》是必看节目,热切期盼台湾回归,国家统一。我曾许诺带她去宝岛台湾走一走,因目前局势无法成行,今年我们将旅游目的地选在了与台湾一脉相承的厦门,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爱国精神的追寻,我与母亲踏上了这片充满魅力与故事的土地,去感受鹭岛风情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与台湾紧密相连的文化和风情,感受那同根同源的温暖。
我们乘飞机抵达厦门,走出机场的那一刻,温暖的风如轻柔的诗笺,拂过心间。路两旁高大的椰树,似忠实的卫士,静静伫立,它们伸展的枝叶,在风中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浪漫与神秘。这座城市宛如一幅绚丽多彩且韵味悠长的画卷,正等待着我们徐徐展开、细细品鉴。
经过一夜休整,早餐后我们乘船登上鼓浪屿,从钢琴码头踏上这片充满历史与人文韵味的土地,仿佛步入了一条承载着诸多故事的时光长廊。宋元时期,这里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明朝时,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此屯兵操练,留下众多历史遗迹。
首先,我们来到了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这座陈列馆位于鼓浪屿鹿礁路16号(原英国领事馆旧址),是介绍鼓浪屿作为“历史国际社区”发展历程、文化价值的综合性展馆。
走进陈列馆,首先了解到的便是1840年之前的鼓浪屿。鼓浪屿古称圆沙洲,明代起有“鼓浪洞天”之称。16-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鼓浪屿进入世界的视野。郑氏集团曾据此开展东西洋的海上贸易,经过数百年的社会发展,到19世纪初期,岛上形成了若干传统村落。
展馆共分为三层。第一层展示了鼓浪屿的历史沿革,包括历史渊源、滨海聚落、海贸勃兴、厦门开埠等,重点介绍了鼓浪屿三个主要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宋元时期(960-1368),渔民进岛,聚落初成;明代(1368-1644),渔农兼具,海贸勃兴;清代(1644-1911),郑氏经营,西潮涌入。鼓浪屿曾沦为列强公共租界。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前,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列强都曾经妄图占有鼓浪屿,彼此间有过激烈的争夺,由于势均力敌,谁都无法独吞,美国领事巴詹声按照美国“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对华政策,联合驻厦各国领事共同策划所谓“鼓浪屿万国公地”,并亲自到福州拜访闽督许应骙,献策说:“如果把鼓浪屿划作公共租界,既可杜绝日本独占的野心,又可以兼护厦门,一举两得”。清廷委员之一的兴泉永道延年认为“公共地界”应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内,中国且是东道主,更不应被排斥在外而不过问岛上的事务。于是由4位委员清朝官员及日本、英国、美国、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和丹麦代表领事等共同组成工部局。对鼓浪屿开始实行租界统治。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鼓浪屿,公共租界为日本所独占。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政府于同年10月3日接收鼓浪屿,结束鼓浪屿作为公共租界的耻辱历史。现在岛上风格各异的建筑成为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
出了鼓浪屿历史文化馆,我们沿海边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威武的郑成功像。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曾在此厉兵秣马,为收复台湾而奋勇拼搏。屹立在鼓浪屿东南端的覆鼎岩,三面临海,一面与鼓浪屿接壤。郑成功像面朝波澜壮阔的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宝剑,形象挺拔刚劲,气势雄伟。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那份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鼓浪屿的土地上永远流传。传说中,他指挥若定,率领舰队勇往直前,最终成功驱逐外敌,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今天郑成功像历经数百年,仿佛一位无言的卫士,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他那坚定的目光,穿越了历史的长河,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和辉煌。在他的守护下,人们心中充满了勇气和力量,那是一种对正义、对故土的坚守和热爱。郑成功像的默默守护,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为了家园的繁荣和安宁不懈努力。
我们越过日光岩,跟随导游来到一墙之隔的小巷虎巷,去寻找一处“红色之家”。在巷子尽头的8号,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面积不足两百平方米。这幢并不显眼的楼房,在1930年8月至1931年3月,成为当时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在虎巷8号,机关工作人员以经商为名,对外称一家人。省委书记罗明,既是老板,也是家长;夫人谢小梅是老板娘,也是大嫂;住在一起的还有省委秘书长杨峻德、组织部长谢景德、宣传部长王海萍和他的夫人梁惠贞,以及工作人员梁云屏和高大安。为了让这个家看起来像个商人家庭,还调来一位中年妇女党员郭香玉到省委机关做“佣人”,郭香玉带来她15岁的儿子名叫黄业章,任省委交通员。凡是省委向党中央的汇报、请示,都由谢小梅到龙头路布店买来白布,把内容用密写药水写在白布上,然后重新包装,再由交通员送到上海交给党中央。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家庭”,大家各尽其职,冒着生命危险为党工作。
这座简单的小楼,不仅是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遗迹。它默默诉说着革命先烈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念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沿着先辈的足迹前行,传承红色文化,它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
随后,我们走进了菽庄花园。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坐落于厦门市鼓浪屿港仔后路7号,是全世界唯一一座集山、海、湖为一体的私家园林。原园主为台湾富商林尔嘉,字“叔臧”,花园即以其谐音“菽庄”命名;此外,“菽庄”也含有“稻菽主人庄园”之意,是林尔嘉怀念先人早年在台湾靠垦殖谋生并发家的经历。林嘉尔之父林维源原为台湾首富,台湾割让日本后,林嘉尔父子不愿屈从日本人,拒绝加入日本籍,毅然放弃庞大家产,回到厦门,创办实业,服务乡梓,救国救民。
入口处有块黑匾,上书金色大字“菽庄”,往前走不远,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漫无边际的海平面映入眼帘,这便是花园有名之处“藏海”。据说,林尔嘉在建造花园时,特意设计了一条“藏海”的通道。当游客进入花园时,起初只能看到一小片海景,然后随着路径的转折,大海的全貌才逐渐展现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菽庄花园面朝大海,却巧妙利用园艺,将大海藏于园内,待到转出月洞门,绕过竹林,才得以目睹真容。旁边立有“海阔天空”巨石,为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的笔书,真可谓刹那间,海阔天空。石桥下有闸门,把海水引入园内,构成了大海、外池、内池三处空间。我们循着小路前行,一睹四十四桥的风采。它蜿蜒曲折地横跨在海上,宛如一条长龙。走在桥上,海浪时尔静止与园林的雅致成祥和之景;转过弯面向大海别有洞天,海浪又拍岸而起,溅起浪花飞雪;渡月亭有楹联:“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看着楹联,试想明月之夜,与知已三俩,坐在亭里,看皓月当空,静影沉璧,品美酒一杯,月下涛声,轻如细语,这便时庄园主人的雅兴人生!
走过四十四桥,爬上一个小山坡,有一座“钢琴博物馆”,原为听涛轩,站在此处,可听见脚下海浪冲撞山石的浪涛声。如今改为了钢琴博物馆,里面展出了胡友义先生毕生收藏的世界名古钢琴30台,其中有德国皇室专用的皇家钢琴、稀世珍品镏金钢琴,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最大的立式钢琴,最老的手摇钢琴等等。
如此多的珍贵钢琴汇聚一堂,在这中国可谓绝无仅有的,鼓浪屿号称“钢琴王国”,这座博物馆便是见证。
菽庄花园利用地势,巧妙地将动静进行结合,海潮的流动,长桥的安卧,岸上花团锦簇,海中百舸争流,漫步菽庄花园,会发现每个细节都洋溢着人文特色,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听浪阁、顽石山房,既有江南庭院的精巧雅致,又体现出豪门名绅的人文修养。林尔嘉一生好学博才,他遍览经史,通晓诗赋,习英文、日文,学识广博,喜爱诗文的他,还创办了菽庄吟社,眉寿堂的楹联“世外桃源君小隐,袖中东海我来游”、听潮楼的楹联“卧看浮云天作幕,醉邀明月海为杯”、这是何等的超脱尘世与豪迈壮阔!
走出菽庄花园,已到中午时分,我们信步来到美食街,这条街弥漫着浓郁的香气,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其中,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欢笑声。街道两旁的店铺古色古香,招牌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家家热气腾腾的小吃摊。那香气扑鼻的龙头鱼丸汤,独有的沙茶面,软糯的麻糍裹着香甜的芝麻粉。在众多美食中,海蛎煎尤为引人注目。一个门头摊位前,老板熟练地操持着锅铲。新鲜的海蛎在锅中滋滋作响,与金黄的蛋液、碧绿的葱花完美融合。随着老板的翻炒,一份份海蛎煎逐渐成型,那诱人的色泽让人忍不住驻足。
于是我们走进店里也点了刚出锅的海蛎煎,热气腾腾,摆在盘子里宛如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海蛎饱满鲜嫩,被蛋液包裹着,散发着浓郁的海鲜香气。轻轻咬上一口,酥脆的外皮在齿间崩裂,内里的海蛎和蛋液鲜嫩多汁,混合着葱花的清香,瞬间在口中绽放出美妙的滋味。那独特的口感和浓郁的味道,仿佛将大海的精华浓缩于这一口美味之中,让人陶醉其中,欲罢不能。又点了几样特色小吃,吃完出门,我立马又被一家甜品店吸引,也不管什么减肥与否了,下单了几杯特色甜品,来到广场上一石桌前,慢慢品着这入口香滑的甜品,一边欣赏着人来人往的人潮。鼓浪屿的美食街,不仅是美食的汇聚地,更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韵味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感受这座小岛独特的魅力。
小憩片刻,我们又乘车环岛观光,参观了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故居。林巧稚一生没有婚嫁,毕生致力于事业,她一生亲自接生五万多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林巧稚以高尚的医德和卓越的医学成就,成为鼓浪屿的骄傲,展现出爱国敬业的崇高精神。
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沧桑变迁,如今的鼓浪屿已化作文化交融的胜地,绽放出独特魅力。蜿蜒曲折的石板路,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融合中西方风格的建筑,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众多文化名人从这里走出,他们用才华和热情为祖国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这是对家国深深的热爱与奉献。许倬云在历史研究中的非凡成就、舒婷对祖国和生活的深情抒发、林语堂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无不彰显着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在鼓浪屿,我发现了一束光,我追寻着那束光。
在文化传承方面,鼓浪屿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抵御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守护着国家的文化瑰宝。它让我明白,文化传承是一种责任,是对先辈智慧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承诺。鼓浪屿之光,坚定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马加强 ‖ 中医理疗三日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马文海 ‖ 蹓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