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昌杰 ‖ 乡愁之忆诗文(38)少儿购书二三事

来源:本站    作者:李昌杰    时间:2024-11-08      分享到:


近月余,又激发了购书的“野心”,而且又都是大部头精装本的《私家藏书》《中国百科全书》《中华药膳大全》《王阳明全集》,费去千余银子。从前曾多次说不再有“贪欲”了,但屡屡食言,我便知道,怕余生戒之难矣!豪华精湛的图书的确上档,代表了一种握卷者的品位,然而却又感叹哪有全天候闲时攻读?再者说,怎么也没有了小时候望眼欲穿购一本书的欣喜?

从小就是书痴。自始字始三年级后,先是小人书连环画入我目走我心。因为图文并茂,艺术的种子悄悄地植入了心灵。小伙伴们拿到学校的连环画《半夜鸡叫》《鸡毛信》等一看爱不释手。有次,以牺程50个用纸折叠的砸包(纸包)换取了一本《小号手》,喜得蹦圈子。大概七二年正好去赶长沟的二月古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我拿着父亲给的两毛钱,与几个伙伴向供销社走去,因为里面有文具部。从济宁下乡来的史金良经营着许多的图书和连环画。我是确定要买一册连环画的,这样在学校也就有资格与别人交换看的。走着走着快到往西拐弯的时候,听见有人喊我,李孩子,你也赶会呀?我一看,那是我舅。舅!我喊了声。舅便停下,手往袄里边摸出了两毛钱,要知道那年月钱金贵呢,两毛钱可买好多东西,一斤盐8分钱,一张邮票8分钱,可买5个鸡蛋,可买20块糖疙瘩。可买4张白纸折成32开叫娘装订成4个本子写作业。我不用。拿着孩子买点吃头。舅抚摸我的头,慈爱地看我收下。去吧。舅舅我们去了。我们几个人就走进供销社的文具部柜台。柜台里边有上百种书和画本。书厚薄的都有,但那时最感兴趣的是画本所以专巡画本看下去。我高兴啊,爹给的两毛舅给的两毛合计四毛可以买两册画本了。我就来回地找,终于两册我选定了,共计四毛五分钱,我一翻口袋恰好找到有个五分的硬币。于是掂起脚尖先在柜台上看介绍。一本是《鲍狄埃与<国际歌>》,一本是《矿工怒火》,全是泥塑作品的连环画。这两本太好了。伙伴中有的说外国人的故事,我就说咱天天听《国际歌》,广播上也不断讲巴黎公社,这不看了印象就深了。也有的说,从前的矿工就这样几乎爬着把煤拉出来。你看这张,把头还抽后背呢!该死的坏蛋,欺压穷人!我交了钱计四毛五高兴地与伙伴们边议论着边回家。第二天拿这两本到教室里分享给大家看。

七四年小学毕业照要到济宁照相馆,那时公社里没有照相馆。我们与初中毕业生(七年级)一块乘康庙大队的拖拉机去。临行,父亲给了我三毛钱,母亲则给我烙了油饼带着。父亲说,进了城进饭店买份菜吃。嗯。暮春天气都穿了单衣而去,我揣上油饼和钱高兴地坐了拖拉机,大多数同学都是第一次进城。大家兴高采烈,在车上议论谁带了多少钱。我两毛。我三毛。我五毛。我一块。说一块的同学赢得同学们的羡慕。哇,你土豪资本家一个。进了城,在红旗照相馆停下车,排队先每个人照了单身一寸照,然后照合影。轮到我们照时恰好十二点下班了。带队的李淑常老师说,大家吃饭去吧。于是我们便去了大众饭店。

走进饭店同学们便各自买了菜,大都是一碗鱼汤。也有的要了肉丝。我下意识想这三毛钱买书多好!于是决定喝一碗免费的白开水,就着油饼吃。怕别人看见笑话,便躲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吃了饭。饭后有人去逛街买东西,我则一人去了紧挨饭店的新华书店。哇,书真多!头一次进书店,那书店在一楼四五间大屋子,书架一排排的各种书琳琅满目。进了书店才知道钱少啊!三毛钱能买什么书呢?便这儿看那儿问,最后选中了两本,一本华山著《鸡毛信》,定价一毛五,另一本《饮水卫生》八分钱,64开本袖珍书。两本花了两毛三分钱。好,还剩七分钱,走出书店,见路边有穿白衣的老太太卖冰糕,带有韵味地喊着,“冰糕三分。”我便买了一根解渴。回家之后将剩下的4分钱又给母亲要了1分,凑了5分去本村代销点买了一张蓝色的包装纸,折叠32开让母亲装订了一本笔记本,在暑假里写满读课外书的好辞好句。

童年时代的读书故事啊一直萦绕心头,农村的孩子那时得到一本书就是这样得到。然而几十年后再打开记忆之门往里瞅瞅,好温馨噢!

文未附带说明,七二年所买的连环画早己与其他200余册连环画送人的送人丢失的丢失都没了。七四年的两本书后一本借给同学看了,有借无归了,《鸡毛信》珍存于今,作为一个少年头一次进城头一次进新华书店头一次买书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