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昌杰 ‖ 乡愁之忆诗文(35)勤俭的农民生活给我的投影

来源:本站    作者:李昌杰    时间:2024-11-06      分享到:

20世纪70年代初的几年里,由于哥哥初中毕业后就务农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还有没上学的姐姐也挣工分,再加上父亲,三人挣工分,那几年己告别了从前劳力少年年倒找钱给队里的历史,粮食也分得多了,而且年终决算由从前的找钱户上升为得钱户,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手头有了余款攒起来为我盖房。1982年父亲说,你都20多了,中给你盖屋了。

于是这年春就付诸行动。待全家全力以赴造屋便积蓄告罄,还欠了部分债务。过了几年的温饱生活谁知这年又回到从前困窘的境地,这原因一是庄稼照应得少,肥水没跟上,小麦长势不好,又因轧坯盖屋占用了半亩多地,减少了种麦面积,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我们队的社员都人精,迫于形势,不得不分地。但大部分人认为不会长久,分了还得归大伙还得合,所以便采取敷衍的方式,特别是我们那组的一二十家,每块地都遍地开花,各家都零散占有点,几分几厘的地块都有,七口人一开始分到手里得十五六块,后来调换还有十块左右。你想想这么条块分割,这地咋种?耕地播种浇水打药管理收割受尽苦头。

我清楚地记得,82年盖房后接着收麦,南坡沙坑有块地,200多米长,4腿麦子,长得不足一米多,麦穗瘦弱,麦杆稀疏,无法用镰收割。我把地排车放在地头,与地邻吴清福一块儿耨了麦子,几分地就收了一地排车,其他地块也不行。那年一季下来亩产三四百斤,交了公粮后口粮所剩无几。余粮怎么算怎么不够。即便那年的秋季也是欠收。所以眼看着就得挨饿。没有办法,只得上长沟集上买粮食了。我随着父亲凑星期天去拿麻袋去买粮食,麦子玉米还有瓜干高梁买了几百斤。母亲省吃俭用,有时还得以野菜补充。第一年分了地第一年就回到解放前。

一直几年后才解决了温饱。82年民师也不吃香了,不再象未在分地之前每月享受300分的全勤工分,另还有8.5元的补助工资,没了集体,民师便吃工资。那时上级给民师的贴补是每月15元,另15元是从三提五统的农民负担中得到。村里集体财产全部瓜分殆尽,有时那15元也不准头,拖欠。再后来全镇统一筹措。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其他村民都靠山吃山富了,人家一天就挣百十块。而我们一月才百十块。由于拮据,种地的投入也不象别人出手阔绰,一上化肥就是尿素二氨高级肥而我上氢氨面子肥还不舍得。

即便分家之后地也零散呀,直接影响收成。所以为了增产才不得不狠心舍本投入。真正使种地不再成为鸡肋,是在2003年全村的第三次土改,顺乎民意的村两委打破僵硬教条,把全村土地整合一块,按三级地块进行平均分配,中心主旨基本上不论人口多少一块大地,如此便于耕种集中,浇地集中,管理集中,收获集中,这样村民节省了大量时间,大量人力,大量物力,有效地挖掘了增产潜力,从那时直到流转于种粮大户,我们一家才结束了低产困局,改善了生活。

95年之后才慢慢地好过起来,全麦面乃至面粉才偎上嘴。不用再操口粮的心。但因为87年冲街家被占一半,还得由我单手过日子要盖新家,所以从88年到2004年造屋运行了十几年,才有了一个象样的家。为盖屋时时处处精打细算,从没有浪费过。即便吃地瓜才把皮儿吃掉。一件衣服一穿一二十年,补丁摞补丁,一辆自行车一骑30多年,其间亲戚也不断资助。而父亲也时时叮咛我,不管什么物件,只要还能做就不能扔。这几十年里,我们勤俭节约,从没有大吃二喝炒豆芽,从没有买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曾记得一年春节,我给儿子买了一个玩具汽车和一支玩具步枪,花了近20块钱,叫父亲知道了,他老人家不愿意我的,狠狠地数量我这些钱得买多少块砖?但看到孙子可怜巴巴的哭相,父亲也不再生气了,只说今后咱不买这么贵的东西!为了度过困窘的岁月,三岁的儿子宁是一个冬天没吃过肉,隔三岔五吃个鸡蛋算改善生活,一缸咸莱就是我们的菜肴。别人家的孩子享受的吃穿儿子没有享受,而且即便再热的天气也不轻易地给他买一块雪糕,一切都攒钱用在盖屋这个刀刃上。现在回忆起来心中惭愧,但那个特殊的环境又必须这么狠心地做。磨炼攻艰克难的坚毅韧劲是里命的钙质是生存的必备。

40年教师生涯也几乎与农民生活没有什么区别。我是农民的儿子,加之在农民的立场上又是一个读书教书的人,因此对农民的勤俭从内心里是认可并接受的。特别是了解了乡村中国的苦难史,与自己相比前人所受的苦难我又算得了什么?


艰难的岁月靠了勤俭不是照样挺过来了么?

思考下来,我为什么如此坚持下来了呢?于是有了下面的理性探索:

我们这一辈及老一辈农民之所以勤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历史背景与生活经历

物质匮乏时代的影响:老一辈农民大多经历过国家建设初期的物质匮乏时代,那时物资短缺,生活艰辛。他们深知每一份物资都来之不易,因此养成了珍惜和节俭的习惯。

艰苦岁月的记忆:他们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这些记忆深深地刻在他们的心中。即使后来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他们依然保持着节俭的生活方式,不愿浪费任何一点劳动成果。

二、家庭环境与经济压力

子女抚养与家庭责任:很多老一辈农民在抚养子女、维持家庭生计方面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通过节俭来确保家庭的正常运转,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养老金有限: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普遍较低,无法满足他们的日常消费需求。因此,他们只能通过节俭来应对经济压力,确保自己的基本生活。

三、观念与习惯

节俭观念的培养:老一辈农民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节俭观念的深刻影响。他们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这种观念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影响了他们一生的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的延续:老一辈农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他们习惯于简朴的生活,不喜欢铺张浪费。即使后来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他们依然保持着这种生活习惯。

四、社会与文化因素

社会风气的影响:在老一辈农民所处的时代,节俭被视为一种社会美德。人们普遍崇尚节俭,反对浪费。这种社会风气对老一辈农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节俭、勤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老一辈农民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深受这种精神的影响。他们通过节俭来体现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追求。

他们的节俭体现的地方在于:

一、饮食方面的勤俭

简单朴素的餐食:许多老一辈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饮食非常简单,常常以粗茶淡饭为主。他们很少吃荤菜,即使家里有家禽,也往往只在重要节日或家里有客人时才舍得杀。例如,有的老人一日三餐都是青菜米饭,偶尔炒个鸡蛋或炖点肉汤,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剩饭剩菜的再利用:老一辈农民非常珍惜食物,从不轻易浪费。他们会把剩饭剩菜留下来,下一餐再加热吃。如果剩菜较多,还会变着花样做成新的菜肴,确保每一口食物都不被浪费。

二、穿着方面的勤俭

缝缝补补又三年:老一辈农民很少购买新衣服,他们的衣物往往都是穿了很多年,甚至破了洞也会缝缝补补继续穿。他们认为,衣服只要能穿就行,不必追求时尚和华丽。

自给自足的纺织:在一些地区,老一辈农民还会自己纺织衣物。他们用自家的棉花或羊毛,经过纺线、织布、裁剪等工序,制作出既实用又耐穿的衣物。

三、居住方面的勤俭

简朴实用的住房:老一辈农民的住房往往非常简朴,没有华丽的装饰和昂贵的家具。他们的房屋往往都是自建的,用当地的材料和资源建造而成。虽然简陋,但非常实用,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节约能源的取暖:在寒冷的冬季,老一辈农民会采用各种节约能源的方式来取暖。例如,他们会用柴火或煤炉来取暖,并尽量控制火候和时间,以减少能源的浪费。

四、农业生产中的勤俭

精细耕作:老一辈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非常注重精细耕作。他们会根据土地的情况和作物的生长需求来合理安排耕作时间和方式,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他们还善于利用农作物的残余物来制作肥料或饲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节约用水:在灌溉过程中,老一辈农民非常注重节约用水。他们会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天气条件来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他们还会利用雨水资源来灌溉农田,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

五、社会交往中的勤俭

朴素无华:老一辈农民在社会交往中非常注重朴素无华。他们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和物质享受,而是注重内心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追求。在与他人交往中,他们总是以真诚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或地位。

乐于助人:老一辈农民非常乐于助人。他们善于关注他人的困难和需求,并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在农忙时节,他们会互相帮助收割庄稼、晾晒粮食等;在邻居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伸出援手,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这些例子都充分展示了老一辈农民的勤俭文化现象。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身教,向年轻一代传递了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价值观。这种精神和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