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陶成桥 ‖ 漫谈嘉祥县地标麒麟石雕与曾子铜像
嘉祥,曾子故里,宗圣之乡,春秋弦歌胜地,鲁哀公西狩获麟祥瑞之城。在这块嘉美祥瑞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英雄豪杰和先贤先哲,演绎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这萌山脚下株水河畔的嘉祥县城中,就有两个闻名遐迩的标志性雕塑,一南一北、一铜一石;城南是麒麟石雕,城北是曾子铜像。
一、麒麟石雕
说起建嘉祥县城南的麒麟石雕,它动议于1985年1月。其意向源于当时嘉祥县委、县政府两大班子对于嘉祥县名来源的历史探究。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哀公十四年春,在今嘉祥地狩猎,曾获一麒麟,麒麟为太平之神兽,属吉祥之兆,公元1147年置县时,取其嘉美祥瑞之意故名“嘉祥”。根据这一历史典故,结合嘉祥县石刻的历史,县委、县政府决定用石材雕刻麒麟塑像作为嘉祥县县标,让它矗立在百货大楼青年广场中央。
同时决定将制作县标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光荣任务,交给了石雕世家后来号称山东省石雕大王的杜运川、杜运标、杜运伟三兄弟。专心振兴石雕工艺的杜运标有幸成为县标的设计者,他们多次请教我县文化名人,查阅有关麒麟文化的历史资料,多次去武氏祠观摩,县委还派专人陪同杜运标、杜运伟兄弟俩去北京故宫观察麒麟雕塑的结构组成、表面造型和整体形态。历经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整个麒麟雕塑的设计方案,它集历代麒麟美---春秋战国时期传说中的朦胧美、两汉时期的古拙美、南北朝时期的雄健美、明清时期的繁华美于一身,沿袭了1800多年前武氏墓群石刻上麒麟的吉祥之意。
1985年春节刚过,农历正月初十左右,方案经有关专家论证,县领导审核通过。方案批准后,杜运标三兄弟一块进山选材,精选开采了嘉祥金山顶整块优质天青石,巨石重量达50吨之多。石材开采后,因当年机械设备落后,往山下搬运是最大的难题,山路狭窄,凹凸不平,吊车、运输车根本上不去。怎么办?三兄弟邀请了几个有经验的石匠一块商量研究,最后,确定采用原始的方法,二十几个人用多种组合工具,才将石头一点一点地慢慢从山上游下来。同时,雇佣了济宁搬运公司特殊起重设备和特殊运输车辆,把石头运至原嘉祥县委大礼堂前广场,在那里搭起了简易工棚,杜运川、杜运标、杜运伟三兄弟联袂上阵,顶酷暑冒严冬,昼夜不停,进入了漫长的雕刻过程。当时,没有电动雕刻工具,凭一锤一錾一刀,全人工雕刻。严冬时节,工棚内粉尘弥漫,工棚外滴水成冰,三兄弟的双手冻得又红又肿,被锤錾撞击震裂而渗血。酷暑时节,三兄弟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头上滴汗珠,身上流汗水,汗水、粉尘混合成泥,成为只露五官的泥人。当时,麒麟雕刻现场成为嘉祥县城人们好奇的一大景观。雕刻麒麟的消息传到了全县上下,四邻八乡的百姓徒步几十里前来雕刻现场观看,每天观看的人群络绎不绝。麒麟雕塑得到全县各界人士和各级领导的重视,他们工作之余经常来到雕刻现场,亲临观看指导并给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慰问。时任县委书记尹伯敏同志更是亲临现场的常客,他有时了解雕塑的雕刻进度,有时询问雕刻过程的难度,而更多的是对雕刻兄弟的关心,并多次请雕刻兄弟到家做客。百姓的期待,领导的关心,更加激发了雕刻兄弟们的雕刻热情,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以最好的技法,用心雕刻,不管是雕塑的整体造型、表面处理,还是一个鳞片,某个部位,个别细节,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终于在1986年5月13日圆满完成了雕刻任务。
麒麟雕塑落成后,屹立在嘉祥青年广场中央,它形态庄重,威而不猛,泰而不骄,贵而不俗,灵而不钝,质感灵秀,细致精湛。麒麟雕塑立意新颖,构思新巧,造型独特,结构合理,简洁流畅。,麒麟底座四周雕刻有杜运伟雕刻的鲁哀公西狩获麟、喝酒庆功、云海、松鹤延年、宝葫芦、御书等画面。“麒麟”两字请著名书法家申景科老师书写。从此中国大地上第一个重达十吨栩栩如生的大型麒麟石雕县标,昂首挺胸屹立在嘉祥县老县城中心百货大楼前面,它如同嘉祥武氏祠内的一对大型石狮雕刻鼻祖一样,见证着嘉祥古韵绵长的发展历史。展望着嘉祥县嘉美祥瑞的美好未来。
二、曾子铜像
说起嘉祥县城北面的曾子铜像,它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城北郊, 建设路与327国道交汇处,是从城北进入嘉祥县城的必经之路,铜像通高16.5米, 其中底座高9米,铜像身高7.5米,重4吨。底座四侧刻有再现曾子生平重要事迹的浮雕和画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在铜像雕塑底座上亲笔题写了“宗圣曾子”四个大字。
建设曾子铜像雕塑作为嘉祥新地标动议于1992年,当年嘉祥县政府召开会议,决定在县城建成一个标志性雕塑,会议上拿出了三个选项,第一方案为:在县城东建一个大型麒麟石雕;第二方案为:在三二七国道建一个钢结构“追星捧月”题材的的现代化雕塑;第三方案为:建造曾子雕像。
时任嘉祥县文联主席的王庆新已要大力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为由,力主第三方案,阐明嘉祥历史悠久,麒麟文化、曾子文化品牌高大上,南面已有麒麟石雕地标,建曾子雕塑应为首选。据理力争后,由时任嘉祥县县长孔宪举、常务副县长张生贤最终一锤定音,建曾子铜像。
进入实施后,又遇到了资金问题,改革开放初期起家的民营企业家刘干德,怀着对家乡深厚感情,当时在县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慷慨解囊,投资20万元,为曾子像的建造补齐了28万元的预算资金。
曾子像的建造是由县建委主管,曲师大历史教授骆承烈,曾子后裔曾庆淳为顾问,济宁市公路局孔乃昌为总设计,王庆新负责选题筹划。为使曾子像达到相应品位,刘干德特请山东大学著名雕塑家王昭善教授领衔挂帅,并由他设计了铜像小样。为便于工作,刘干德便将王昭善教授请到三五八医院驻地,成立了王昭善艺术工作室。从省城济南聘请了王济、薄自洋、李月华、孔晟、周群等雕塑家组成工作班子。并由吕前义担任了办公室主任、李月华为副主任,其余艺术家为成员。
曾子铜像设计建造由孔乃昌、王济负责,依照王昭善教授的小样进行了放大设计。具体施工由薄自洋、李月华、孔晟负责。王庆新、朱友玉跟踪督促。鲁西实业公司旗下的台祥雕塑有限公司孙元举具体负责了底座的施工。底座的施工设计由刘干德带领相关人员先后参观了兖州大禹定州等几家城标,取长补短。最后确定底座为9米,与9米高的铜像匹配,正好是个最佳视觉尺度。曾子铜像在济南天桥区金牛公园东侧的一家工厂厂房内制作。施工人员先依小样同比放大,制作了泥稿,然后转为铜体,艺术家们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制作。在整个过程中,王庆新、刘干德、朱友玉等人三次赴济南进行了检查与督促,保证了施工质量。
曾子像底座的装饰,也是一个艺术工程。受县政府委托,由刘干德出资,王庆新进京,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题写了“宗圣曾子”之名,为这座雕塑像增添了璀璨光彩。像座四周,王庆新撰写了曾子十几个故事作为脚本,构成了反映曾子一生的“曾子圣迹图”。四周群依照武氏墓群石刻的平级风格,对曾子故事进行精心绘制。同时请嘉祥中医院书法家阎先钦书写了曾子的生平简介。
如今,这座横空出世的嘉祥地标曾子铜像巍然屹立在县城北隅,见证着嘉祥人民吉祥幸福的生活,成为了嘉美祥瑞的一张靓丽名片。
- 上一篇:上一篇:「诗歌」王冲 ‖ 秋 凉
- 下一篇:下一篇:「诗歌」听蝉 ‖ 滨河随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