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徐源 ‖ 如何公正评价衡阳保卫战
牧鑫导读: 徐源先生是一位专门研究衡阳保卫战的学者,我们特发此文,以大量的史实说明了衡阳保卫战的辉煌战绩及方先觉将军的为人与功绩。
1944年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一年。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战云密布,这是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的决战,双方投入总兵力在数百万以上,浴血疆场,殊死搏杀,数十万士兵在战场上丧生,尸山血海。
6月6号欧洲战场上,英美联军横渡拉芒什海峡,,在法国西北沿岸诺曼底登陆夺取战略性登陆场,向德国西部国界发动进攻。
1944年6月15号亚洲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在塞班岛的浴血战。美日双方出动的兵力和战斗之惨烈,决不逊于诺曼底登陆。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这两个血肉横飞的战场时,没有人注意在中国战场上发生的衡阳保卫战,这是日本一号作战计划的重要一环,日军从6月16号开始进攻长沙,6月18号长沙失陷,然后兵锋直逼衡阳,展开了日本战史所称中日战争中最重要和日军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城市争夺战。
1944年日本侵略者为挽救太平洋战场的失败,倾全国之力,孤注一掷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为战略目的的“一号作战”计划,中国抗战史称为“豫湘桂战役。
1944年4月下旬豫中会战,中国军队第一战区集结25万大军在黄河南岸组成“血肉长城”迎敌,4月17日日军第十二军在中牟、邙山头强渡黄河,20日攻陷郑州。其后,洛阳、许昌相继失陷。日军用了38天完成了原定一个多月的作战计划,占领了河南全省,并长驱直入进入湖南。中国军队伤亡失踪20余万人,失去城池288座。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上将等多名将领为国捐躯。
1944年5月27日拂晓,日军由洞庭湖、新墙河至鄂南通城一线100公里宽的正面战线分三路发动攻击,6月16日浏阳失守,第九战区的司令长官薛岳将军的“天炉战法”没有了前三次长沙会战的荣光,第4军军长张德能不增援岳麓山守军,长沙城只守了一天。6月18日长沙失陷,至此,第四次长沙会战失败,张德能军法处以死刑。
攻陷长沙同时,日军另一部迅速南下,绕过长沙城,南下株洲,直逼湘南重镇衡阳,并且叫嚣一天之内拿下衡阳城。6月23日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打响。
方先觉将军奉命守率第十军衡阳,发出公告:大战在即,衡阳30万市民迁出衡阳城30公里。一时间衡阳古城成为一座孤城。
这就是衡阳人一生都不能忘记的1944年“走日本”。哀鸿遍野,哭声震天,衡阳30万市民扶老携幼逃亡他乡。
方略,方先觉将军长子。在衡阳黄茶岭华成小学读书。1944年13岁。也在30万逃难的难民中,逃出衡阳,往桂林,转道独山后去重庆。
我的祖母她经常和我们后辈讲“走日本”讲方先觉大战衡阳。
1944年她带着她的老母亲和3个未成年孩子亦裹挟在难民的队伍中逃往东安、全州大山中。逃难途中,当地民团夜间见逃难人群,以为日军来袭,遂用乱枪扫射,难民多有死伤。其老母因小脚,走不快,被乱枪射中而亡。其余人藏入水塘中,免于一死,但随身所带钱物俱沉入塘底。
后一路乞讨到东安。一日,在山中一破庙里歇息,夜里,祖母听到有人在哭泣。循声去寻,见是一小和尚躲在柱子后哭。一问,是庙和尚都逃了,小和尚没走,几天没吃东西了。我祖母连忙拿出干粮给他吃。小和尚俗名杨世富,家贫,四岁即抱入佛门出家,当年13岁。后我祖母一路乞讨,都带着他,祖母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回到衡阳杨世富后在我家一直到长大成人,娶妻生子。成为我的异姓叔叔。
衡阳保卫战从1944年6月23日开始,到8月8日结束,历时47天,方先觉所率领的第10军以不足1.7万人的兵力,浴血孤城,吸引了日军5个师团10多万人的部队,而且使日军受到了空前的重创,创下了以少战多,歼敌数万,击毙日军高级军官300余人的辉煌战绩。
在援军不至、弹尽粮绝、无力再战的情况下,方先觉将军向蒋介石发出“来生再见”的最后一电之后,组织突袭未成,自戕被阻。方先觉将军为保全士兵生命,听从同僚建议,提出有条件的停战。这期间,日军冲进指挥部,方先觉等将领被俘。在与日军谈判中,日军把原来口头答应有条件的停战变为无条件投降。方先觉将军于1944年8月8日下令放下武器,第十军停止了抵抗。至此,衡阳这座孤城在坚守了47天后陷落了。中国革命军第十军全军覆灭。方先觉将军等将领被囚。3个多月后,方先觉等5位将领摆脱敌人监视,成功脱逃,回归重庆。受到重庆人民的英雄归来后的欢迎,几位将领也受到国民政府的褒奖。
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八年中,正面战场守城时间最长、双方投入兵力悬殊,歼敌最多、敌我双方死伤比例最大,同时又是完全倒过来的比例的城市攻防战。由于它的发生,牵制了在华日军大量兵力,使日军不得脱身支援太平洋战争中的塞班岛之战,并直接导致日本战时内阁东条英机内阁垮台。
战后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资料记载:“衡阳保卫战,10万以上的日军包围了1.7万名中国军人。当中国军队在衡阳击败日本的第二波进攻并击毙2.5万日军之后,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倒台。经47天血战之后,衡阳于8月8日陷落。日军死伤超过7万人,其中4.8万人被击毙;中国死伤1.5万人,其中7400人捐躯……”
衡阳保卫战为什么八十余年不能见诸于世?
孤城坚守47天、弹尽粮绝,城破。
停止抵抗、放下武器。 被囚、脱逃。
对发生在1944年6月至8月间的衡阳保卫战的结局的历史评价问题,一直是国内史学界和军史学界的一桩未了公案。对衡阳保卫战的历史评价,史学界到现在还是以二个阶段分开评价的。第一阶段是在1944年6月22日衡阳保卫战打响到8月7日方先觉将军在弹尽、粮绝、城破时向蒋介石发出“来生再见”的著名的最后一电止,这一阶段的评价国内所有的学者和史书的评价是一致的。
方先觉将军是不是贪生怕死的软骨头?
1、方先觉所率国民革命第十军是三次长沙大捷的守城部队,也是6个月前在常德会战中担任增援解围的部队,被誉为“泰山军”。因在长沙会战、常德会战中伤亡过大,兵员不足,移师衡山休整。其间,方先觉还只是一个预10师的师长,代军长。接到开赴衡阳的命令时,新任军长陈素农不敢接任。在此情况下,方先觉将军义无反顾率第十军将士共赴国难;2、据史实记载,方先觉率部到衡阳后,在布阵时,放弃了铁路南面的国防工事,而退据城边,将防御圈缩得很小,这种不留后路、向心凝聚的做法,说明他打一开始就不打算活着走出衡阳城;3、第十军在浴血衡阳守城的47个日日夜夜里,以伤、亡15000余人的代价,杀伤杀死攻城日军7万余人,这个完全倒过来的伤亡比例,是抗战8年中前所未有的。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李宗仁率部20多个师,计12万人,历时半个月,击败日军第5、第10两个精锐师团,以损失近3万人为代价,取得歼敌1.1万余人的战果。而方先觉所率国民革命第十军1700余人坚守衡阳孤城,没有援军,没有预备队,没有后勤补给,极少空中支援,被11万日军团团围住如铁桶一般。能取得如此胜利,以少胜多,实为不易。4、方先觉为什么在最后没有突围?常德会战中,参战外围国军26万人,兵力优于日军的2倍,日军使用细菌战,国民党74军57师8000虎贲守常德,激战10余天,常德城破。师长余程万等120人突围,担任掩护的柴意新团长和留在城内的士兵全部战死。方先觉在当时完全可以弃城突围而不突围,是担心自己突围后,留在城里的许多伤病员不能逃脱,而将遭到象常德之战后日军屠杀。所以,方先觉将军没有同意部下突围的建议。
依据上述4点,我认为方先觉将军不是贪生怕死的软骨头,而是一个真正的中国铁血军人。
第二个阶段是对衡阳保卫战的结局的历史评价是有争议的。这个有争议的评价毁誉参半。1944年8月8日衡阳城陷落之后,方先觉将军为保全士兵性命,下令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与敌谈判停战,有条件协议停火,以致被囚。这个大起大落的结局使衡阳保卫战这个抗战史上的最为悲壮惨烈的城市保卫战蒙上了阴影,使这一段椎心泣血的历史不能大白于天下。那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重,中国自古尊崇的就是民族气节,方先觉将军最终未能一死以身殉国,这就注定了他生前身后的争议命运。
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带有色眼镜去看,要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对衡阳保卫战的结局和方先觉将军的历史评价,不能脱离在那个历史事件发生环境中的历史性和特殊性。
1944年12月25日,《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了所谓方先觉将军在衡阳陷落后与日本《每日新闻》记者的谈话。在这篇谈话中,说方先觉对日军进行了吹捧,称赞“日军之神勇,巧妙之战术”,说“相信余之败北,并非败于军事,而实败于正义”;表示决心跟随汪精卫之后当汉奸,“今后决定参加和平阵营”;并谈到为什么率部投降,说“此固系本人之意见,同时亦为四师长之意见。余早有此私见,未敢轻易宣布,既而得到日军之劝告,始披沥投效决意,并无一人反对。”
此文一出,全国一片哗然,方将军从一个“张睢阳”式的民族英雄变成了一个投降敌国的贪生怕死的汉奸。以及参加过衡阳保卫战的暂编五十四师少将师长饶少伟在解放后写的回忆录《方先觉衡阳投敌经过》把方先觉衡阳投敌坐实。
从此,衡阳保卫战、方先觉将军本人以及在衡阳保卫战中浴血牺牲的第十军将士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80余年来至今无法翻身。
面对衡阳保卫战47天浴血孤城的最后无奈结局,我始终无法看破81年前的这场中国八年抗战史中最为惨烈的城市保卫战所出现的历史巨大迷局。
今年是衡阳保卫战81周年,如何揭开衡阳保卫战结局之真相、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揭露小日本卑鄙险恶之用心,还81年前衡阳保卫战英勇的第十军将士包括方先觉将军本人以清白?衡阳保卫战的最重要界定问题的是“协议停火”还是“投敌”。
1、衡阳保卫战从当时的中国战区和当时的第九战区来说,都是一场明知不可以胜而不得不为之的一场恶战。对于参战的第十军来说,兵力的严重不足,加上第十军乃至方先觉将军本人和薛岳长官的矛盾也为后来的结局留下后患。
2、中、美为了军经、援助的问题,爆发了严重的摩擦,双方关系几乎濒临破裂,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为血缅甸前耻,抽调国内急需的八个军的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到西战场缅甸,并扣押美军援华战略物资,东战场国内军队已是严重不足。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与参谋长,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摩擦与政治斗争,在最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对于日军的作战动向与情报判断,看法也几乎是南辕北辙,从而导致衡阳保卫战的最后结局,如果远在缅甸的远征军回国,衡阳保卫战的结局不会是这样,历史将会改写。
3、在衡阳城破前的1944年8月3日,守军有一个为突围设计的“诈降”行动,但是这个诈降行动因泄密导致失败,更由于通信的中断,因下撤伤员而出现的“白旗”导致了几个阵地的混乱,加速了衡阳城被攻陷。
4、关于停战或投敌问题不能像现在有些书籍、学者那样笼统。第十军基于当时的战场情况和外部援军的情况,的确是向日军提出了停火协议,日军当时口头是同意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即:是有条件停火!不是投降!这是界定衡阳保卫战是非功过的重要原则。
5、第十军的确有一个和日本人谈判的过程,《我在第九战区—罗文波口述,梦柯整理》一文中从罗文波这一个亲历衡阳保卫战的排长的口述中有具体的明证:
“......方军长进屋去与日本人谈判。谈了有一个多小时,内容包括不可以虐待俘虏、给伤员疗伤等等。谈完后,方军长走出屋来,向我们喊:“兄弟们,不用怕,生死由命!”
6、谈判的确发生了变故和逆转!日本人在第十军提出停火要求之间,并未停止攻城,在城北组织了一次突袭,城破,方将军等被俘。日军胜券在握,自然不能按原来的停火协议办,这是小日本人的惯用伎俩。同时,由于日本大本营不同意,成为后来日本人所强迫的“要求第十军无条件投降”。查遍所有书籍和资料,包括方将军本人在内和当时第十军的亲历者战士、军官,无一说是投降。中日双方到现在都拿不出当时投降的签字文件。所以,我看在这个问题我们是上了小日本的当了。
7、关于所谓“先和军”问题:是日本单方面的宣布的。或者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强加于第十军的说法。而后来国内所有战史的书籍也沿用这个说法。就引起了无穷的后患。
“方先觉将军被俘后,汪伪政权的日本顾问吉丸,特代表日方中国派遣军司令烟俊六,自南京来衡阳,向方军长游说,邀方军长以被难官兵为基干,成立所谓“先和军”(取方先觉的“先”与伪和平军的“和”字),以实现“大东亚和平”。方军长蒙被而眠,借病婉辞。吉丸并劝方军长移驾南京或汉口治病,病愈再谈,方军长厉声抗曰:“我奉命守衡阳,城破未死,愧于国家,但愿病死衡阳,以赎罪愆,如强我离去,宁可就戮!”吉丸怅然而去。尽管后来日军将第10军改编为“先和军”,并以方先觉为军长,但方先觉和它的第10军并没有为日军卖命,充当日军侵略者中国的工具,因而“先和军”实际上是名存实亡,徒有虚名。”(摘自《 衡阳保卫战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评析——齐辉》)
从各种资料情况分析看,衡阳保卫战的结局到底是战争中特定条件下的“停战”还是“投降”或投敌?结论是:守衡阳的英勇的第十军将士在外无支援,弹尽粮绝、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同时又给日军以巨大杀伤守城47天后,为保全受伤士兵和不被日军屠城,有条件的向交战日军提出“停战”协议。日军当时为急于结束衡阳之战,最先是同意有条件的停战的,在谈判桌上,日军卑鄙狡诈突然反口要求第10军无条件投降,以挽回“大日本帝国”的颜面,但是由于城破,此时的第十军包括方先觉将军已无力回天。事实上,衡阳城陷落后,日军对被俘的包括方将军本人及其他军官和士兵,基本没有大的屠杀行为,(有记载,日军为逼被俘第十军加入“先和军”曾押葛先才师长看枪杀伤兵)对军官和士兵的看守也并不是十分严,基本上是遵循了先前提出的“停战”协议中的条件。只是日本人为了宣传的需要,一定会对外说第十军是无条件投降,而这个“无条件投降”是方先觉将军和第十军将士所不能承认的。才有了在衡阳保卫战80余年之后的今天还有“投降”一说,包括学者在内的许多人上了小日本的当。
所以,我认为:在衡阳保卫战的最后阶段方先觉将军在完成守城47天任务后,援军久等不至,弹尽粮绝,城破无力再战的情况下从人道主义出发,为保全士兵生命,放下武器,与敌谈判停火,是一种在特定战争时期的停战行为,而不是率部投敌变节。这是必须要区别界定的。
如方先觉将军在城破后,举枪自戕,一人成就一世英名,但他不能放心的是城内7000余名伤病员和2000余名失去战斗力的战士依然不能避免惨遭日军屠城的厄运;在此情况下,方先觉将军选择了以己一身名誉换取余下7000余名伤病员和2000余名战士的性命,与敌谈判。这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行为,这是与率部投敌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这就是说方先觉将军以一个铁血英雄形象坚持到最后,而以悲剧英雄来谢幕,不能不谓之悲壮!
真正在这其中作祟的是那篇所谓的方先觉将军与日本《每日新闻》记者的那篇谈话记录,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那是一份明显是伪造的新闻,而且是写得十分拙劣的新闻。我要问的是:如果按与方先觉将军日本记者的谈话记录,方将军早有私见要投靠汪伪,那么方将军和第十军为何要在衡阳城浴血孤城47天?他们为什么出逃后并没有跑到南京,而是千辛万苦地返回重庆?这样浅显的道理难道都不懂?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许多人不相信自己的英雄,而要相信一个日本记者别有用心的“妙笔生花”、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有意利用敌国言论打击对方,实际是被日本人利用,做了“亲者痛、仇者快”蠢事。所以,我在这里严正地指出,这篇日本《每日新闻》记者的谈话记录是伪造的,它伪造了历史!它祸害极大,它让衡阳保卫战浴血牺牲的英烈至今不能瞑目,让衡阳保卫战的英雄们至今不能得到应有的尊严。
著名学者纪连海先生在衡阳“石鼓讲坛”衡阳保卫战专题讲座中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曾尖锐地指出“你看到的不是真相!”
台湾学者郑浪平在《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中也早就指出:“中国第十军在衡阳的保卫战事实是以交涉之“终战”而结束,而非投降日军。但是,事后横山勇却宣布,日军终于攻陷衡阳,完成“围歼”华军的第十军,把原先答应第十军的“终战”礼遇,改成“俘虏”的对待,这是中日战争中,华军唯一被“俘虏”的师级以上单位。但是自日皇以下的日军高级指挥部,对于方先觉的第十军,作战如此之勇猛,都表示了无限的敬意。”
饶少伟解放后任湖南省参事室参事,1965年写的回忆录《方先觉衡阳投敌经过》指证方先觉衡阳投敌,有多篇文章指出,饶少伟的这篇回忆录,是在政治的高压下的产物,有违心之嫌,不可全部采信。
所以,当一个历史的表象湮没了历史的真相,就使英雄蒙上了不白之冤,而造成了到今天还说不清道不白的历史冤案!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杀身成仁”。“惟欠一死”的方先觉将军一个悲剧英雄。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悲剧英雄。
对待生命的尊重,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人在对待生命的观念是不一样的。
1945年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上的观光行列中,有两个人最为引人注目。一个是原驻新加坡英军防卫司令官珀西瓦尔将军。1942年2月15日日军攻击新加坡,珀西瓦尔将军在抵抗无望的情况下,不愿看到无辜新加坡市民死亡,率13万英军向6万日军投降。另一个是原驻菲律宾美军防卫司令官温莱特将军。日军攻击菲律宾,1942年4月7日在菲律宾巴丹半岛陷落之后,温莱特将军被围科雷西多岛,日军决心迅速结束菲律宾战役,用100门大炮包围科雷西多岛,进行了长达三个星期的毁灭性炮击。5月6日温莱特将军率守军1.5万人在给日军以重创后,向日军投降。
在日本东京湾投降仪式的前几天,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把帕西瓦尔将军和温莱特将军从沈阳日军俘虏营中接出来,用专机送到密苏里舰上。麦克阿瑟将军认为他们也是抗战英雄,最有资格见证这一历史的时刻。
我们为什么不能象他们一样善待和尊重曾经为我们浴血抗击日寇的英雄?
网上近有郭松民,以流氓讼棍的口气和伎俩,以缅怀为名,行诬陷之实,攻击衡阳保卫战,亵渎英烈,对在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浴血孤城的第十军将士和方先觉将军进行自以为是的极左的道德绑架,而且他所采用的历史资料为己所需而罔顾史实,道听途说不加深究,信口开河笔锋论断守衡阳的方先觉和第十军将士是投降日军。
在8月16日的一文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1942年菲律宾新加坡战役中被日军俘虏的英军美军是为殖民地而战,污蔑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牺牲和被俘的英雄,连带衡阳保卫战抗战烈士,变相为日本人站台。并大言不惭说方略没有参加衡阳保卫战,没有资格评论衡阳保卫战。
作者简介:
徐源,笔名老土,衡阳市人,生于1957年。1975年1月高中毕业后下放到农村当知青,1978年1月回城。在工厂工作三十七年,
2017年退休。曾有作品在省市报刊发表。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李木生 ‖ 杰出的人道主义者——写在“清气·宋遂良文学文献展”开幕之际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张阿芳 ‖ 从脱口秀演员张骏说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