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刘巨成 ‖ 悲悯是李木生老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李木生老师《火凤凰》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

来源:本站    作者:刘巨成    时间:2025-08-28      分享到:


刚刚听了几位老师的分享、交流,给我很大启发,受益颇多。借此机会,我也谈谈我读《火凤凰》一书的体会和感受。

不知在座的各位老师知不知道,此处向南40公里,在邹城有一座小山,海拔只有374米,名为牙山,是峄山的姊妹山。别看山不高不大,但近些年很出名,每天都有不少登山者慕名前往,周末时山下停满了车。来爬山的有济宁本地的,还有江苏、河南、河北、安徽、京津等外省市的。它何以吸引人们前往?一般的山,比如峄山,爬上3次5次,10次20次,就不会再去了。而牙山不同,一旦爬上一次两次,就会爱上它,爬几十次也不厌烦,爬几百次的也有,更有甚者爬上千次、两三千次的。这座小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呢?它有何独特的魅力呢?

我得到李木生老师的赠书,就是在去牙山的路上。那次,我陪李老师去爬牙山。我便背着书去了牙山。于是我便将书与山联系到一起。牙山以奇石出名,但这些石头并非拒人千里,让人望而却步,而是与人为伴,可以让人亲近的。牙山险峻、浑厚,有味道,最为吸引人的是它与人友善。魅力在于独特的自然景观,给予人丰富的爬山体验,不同体力、不同经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享受。李老师的这本散文集《火凤凰》就具有这种类似的魅力。他写人,写事,写历史,写花草树木,赋予他(它)们独特的精神,有自己的思考,有深深的体恤,有独到的见解。这些文字有情有义,让人亲近。不同阅历,不同心境的人,读这些文章,体会和感悟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本书有丰富的内涵。

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感受。

《火凤凰》一书,充盈着人文情怀,充满对世间万物的关照和对弱者的悲悯,以及善于发现弱者身上体现出来的与强者一样的与命运抗争的坚强,表现他们身上不同常人的力量。这也是李老师作品的最为独特、最为鲜明的一个特点。这种情怀表现在看待一棵树,一根花草,一点光,更体现在女性人物上。常言道,妇女能顶半边天。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关照是不够的,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女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火凤凰》一书,写人物的有十几篇,其中写女性的共有8篇,占到了一半,她们是李清照、薛涛、杨玉环、唐琬、王朝云、苏三、萧红,还有一个在新嘉驿待了一晚、没有确切姓名的会稽女子。不仅是篇幅多,而且李老师善于发现她们身上特有的人性的光辉,对她们的身世、处境、经历、遭遇,充满了体恤和悲悯。在对她们遭受的苦难表达同情、悲悯的同时,也鞭挞了旧社会以及那个时代的统治体制和男权思想。

上海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讲,悲悯是一种智慧,大智慧就是大悲悯。这一点,在李老师身上,在李老师的文字中,我深切地感觉到了。我认为悲悯已经成为李老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他观察和看待世界,理解分析人和事物,处理问题的一种观点和方法,渗透到他写作和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

悲悯是人类情感中最伟大的一种情感,是一种境界,他给人力量和智慧。有了悲悯之心再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人和事,就会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就会找到不同于以往的办法。这些办法更具人性,更具仁心。

这是我讲的第二点体会。

第三点,在读《火凤凰》一书时,我读到了“自由”两个字,尤其在《火凤凰》一文。那只‘’展开在东方的天际”的银凤凰,是美的,是自由的。而美和自由它们是有联系的,正如文中提到的高尔泰先生的观点:“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先生讲,美之所以成为自由的象征,是因为它和真实的自由——生命力运行的轨迹,在形式上具有直观的同一性,所谓异质同构。前者所触发的心理效应作为经验形态,与后者没有任何不同。我们在审美中,体验到的自由解放的快乐,性质上和真实的自由体验并无二致。

自由,包括行为自由,财富自由,有思想自由,灵魂自由,也包括精神的自由。是应该也是可以不懈努力追求的。在书中,它们体现在一棵曲阜古柏、一株孔林的二月兰身上,体现在痴迷《桃花扇》的孔尚任和垂垂暮年的李白身上。透过李老师的文字,透过折射在这些书中人与物身上的情感,我感受到了他已经具备的和正在追求的灵魂自由、思想自由和精神自由。

美又是和善密切相关的。在审美活动中主观条件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善。善与美的关系,互为表里。善是内在的美,美是外在的善。李木生老师善于发现美,表现美,颂扬美,透过这些外现的,我也感受到它们都源于李木生老师内在的善。读李老师的文章,我看到他对于世间万物,对于各类人物,尤其是处于相对弱势一方的,表现出来的那种真诚的满满的善意。这是我要讲的最后一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