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李昌杰 ‖ 漫谈读书
一、读书的功利性及激励刺激
在当今社会,读书的功利性目的似乎成为了许多人读书的初始动力。从学生时代为了考试成绩而读书,到成年后为了职业晋升、获取财富而读书,这种功利性的读书目的随处可见。例如,一个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就业前景好、薪资高的专业,然后针对这些专业的要求去读书学习。他们读书是为了在考试中得到高分,是为了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种功利性目的就像一种激励刺激,推动着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书本上。
然而,这种功利性读书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果仅仅将读书视为获取功利的手段,那么当功利目标无法实现时,读书的动力可能就会瞬间消失。一个为了考试而读书的学生,如果没有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分数,可能会对读书产生极度的厌恶和挫败感。而且,功利性读书容易让人陷入狭隘的知识追求,只关注与功利目标直接相关的知识,忽略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只读与职业相关的书籍为例,这样可能会导致人的视野狭窄,缺乏对世界多元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二、精神品格的追求
跳出功利性的读书目的,我们可以看到读书更高层次的意义在于对精神品格的追求。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都是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塑造高尚的品格。比如,孔子一生热爱读书,他在阅读古代典籍的过程中,汲取其中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的儒家思想体系。他的“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了读书对人格修养提升的重要性。通过读书,人们能够领略到书中那些伟大灵魂的高尚品质,如勇敢、坚韧、善良、智慧等,并将这些品质融入自己的精神品格之中。
当人们把读书作为精神品格追求的途径时,读书就不再是一种浅薄的功利行为,而是一种深入灵魂的探索。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如《简·爱》,我们会为简·爱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所打动,这种打动会促使我们去反思自己的人格,进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读书成为了一种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它超越了外在的物质和功利的诱惑,使灵魂在阅读中得到滋养和升华。
三、当作生命的需要
读书如果进一步升华,就会成为一种生命的需要,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且不可或缺。对于那些沉浸在书海之中的学者、作家来说,读书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像杨绛先生,她一生与书相伴,读书、写作成为她生活的核心内容。在她的书信和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她对书的热爱已经深入到生命的骨髓。读书对她们而言,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或者精神滋养的方式,更是一种本能的生命冲动。
当作生命的需要时,读书就具有了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如果失去了读书这个生命的支撑,人的精神世界将会变得荒芜。这种感觉就如同身体缺乏营养一样,人的心灵会感到空虚和失落。读书在生命的历程中扮演着持续滋养心灵的角色,它不断地为生命注入活力,使生命在精神层面得以丰富和延续。它与功利性的读书形成鲜明对比,功利性的读书可能随着目标的达成而停止,而当作生命需要的读书是一生的事业,无论贫富、荣辱,始终如一。
四、为自我还是大众
读书存在为自我和为大众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为自我的读书,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成长、修养和满足。这种读书方式强调个体从书中获取对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启示,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能力。例如,一个人在经历挫折后阅读哲学书籍,试图从书中找到理解生活、走出困境的方法,这是一种典型的为自我而读书的表现。它注重的是个体内心的体验和成长,读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过程。
然而,读书也可以为大众服务。许多作家、学者通过读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然后通过自己的作品向社会大众传播正能量、知识等内容。像鲁迅,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旨在唤醒麻木的民众,推动社会的进步。为大众而读书,将个人的读书成果与社会的公共利益相结合,通过书籍这一媒介对更多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更多的灵魂得到启迪和洗礼。
五、境界
读书的境界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在功利性读书的初级阶段,读书可能只是一种手段,境界相对较低。随着向精神品格追求的转变,境界开始提升,读书者开始超越物质和功利的束缚,进入到一个更为纯粹的精神领域。当读书成为生命的需要时,便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此时读书者已经在精神上与书籍深度融合,读书成为一种内在的、必然的生命需求。
而在为自我或大众的不同方向上,境界又有着更为细致的细分。为自我的读书境界,在于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和精准塑造,它要求读书者在自我认知和精神提升的道路上不断深入。而为大众的读书境界,则是要站在社会的高度,洞察大众的需求,以书籍为载体将有益的思想、知识传播出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担当的境界。不同的境界会带来不同的读书体验和收获,也反映了读书者不同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六、格局
读书的格局与境界密切相关。格局较小的读书,可能局限于狭隘的知识领域或者功利目的。例如,只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闻不问,这样的读书模式会形成一种狭隘的认知格局。而随着读书境界的提升,格局也会逐渐扩大。
当读书成为生命的需要时,格局会涵盖个人的精神修养、社会关系、对世界和宇宙的认知等多个层面。一个人在广泛阅读哲学、历史、文学等书籍的过程中,会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将个人的人生放置在历史的长河、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去看待,从而形成一种宏大的格局。对于为大众而读书的人来说,格局更是体现在对社会、对民族、对世界的关注上。他们的读书视野不仅局限于个人的得失和喜好,而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幸福,通过读书和创作传播积极的价值观,以改变大众的思想观念,这种格局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贡献。
七、小众性与大众性
读书有着小众性和大众性的双重属性。从功利性读书的角度来看,大众性往往体现得更为明显。大多数人为了就业、升学等大众性的功利目的而读书,这反映了社会的普遍需求,是一种大众性的读书趋势。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课程设置、社会上的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等都体现了这种大众性读书的需求。
然而,从读书的深层次意义来看,如对精神品格的追求、当作生命的需要等方面,读书又具有更多的小众性。因为真正深入到精神层面、将读书融入生命的读书者相对较少。在为自我和为大众的读书方向上,为自我的读书更偏向小众性,它是一个人内心的自我对话和精神追求,可能不为大众所完全理解。而为大众的读书则更强调与大众的沟通和传播,它在大众性的基础上更注重对社会价值观、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但无论是小众性还是大众性,都是读书这一文化现象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读书的多元生态。
八、论点总结:读书的多元价值与升华
综上所述,读书具有多元的价值,既有功利性的一面,也有对精神品格、生命追求等方面更为高层次的一面。我们不能否定读书的功利性目的,但更应该倡导和弘扬读书在精神品格、生命意义、境界提升、格局拓展等方面的价值。读书既可以为自我,满足个人的成长需求,也可以为大众,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进步。无论是小众性的深入阅读,还是大众性的普及性阅读,都应得到尊重和鼓励。我们应当认识到,读书是一个丰富而多元的活动,它的价值在不同的层次和维度上不断地延伸和拓展,而我们每个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读书境界,以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为个体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读书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获取功利的工具,而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它从最基础的功利性激励逐渐升华为与生命紧密相连的精神需求,既可以服务于个体,也可以恩泽大众,在境界和格局的提升中,读书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读书的多元性,鼓励更多的人在读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读书境界和价值取向。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王冲 ‖ 纸上的村庄 一一读商敬洲先生诗《故乡》
- 下一篇:下一篇:「人物」侯子君 ‖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走进王大中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