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周英 ‖ 湖北第五届艺术节观感
湖北第5届艺术节,不仅是舞台艺术的盛会,是湖北人民的节日,也是各艺术种类集结于武汉的三年总结。湖北有32个舞台艺术剧种,仅地方戏就有26个剧种。在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里,我看了28台不同剧种、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湖北艺术家们的舞台新创(原创)剧目的演出,让我看到湖北武汉成为戏剧码头名不虚传的实力。某些剧目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与我的灵魂产生了共鸣。
一、楚剧《田耕牛本传》
楚剧《田耕牛本传》把乡村振兴的时间跨越全景式展示出来,并展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变化,对于楚剧题材也是一次创新。该剧讲述了庄稼把式“田耕牛”一家祖孙四代的农耕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巨大变迁。
剧本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情,语言生动且充满智慧。导演在创新意识的引领下,不仅在传统中寻求灵感,还发掘了传统精神的丰富内涵,为地方戏剧注入了时代的色彩。主演詹春尧的表演不仅仅是角色的再现,更是为传统楚剧注入了充满希望的创新气息,传递出星火相传的强烈感受。
《田耕牛本传》的舞台美术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舞台空间,使得空间与剧情、演员表演以及音乐之间形成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增强了观众的联想力。此外,灯光设计亦巧妙地将舞台美术与演员的表演及剧情的生命力相结合,在不同时间的灯光调节中营造出时间流转的共鸣。
二、舞剧《乐和长歌》
舞剧《乐和长歌》在创新的道路上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光彩,其舞台布景与视频技术的结合,在舞台上营造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剧本内涵深刻,此剧在创新方面已走得相当远。在未来进一步的打磨与提升过程中,可以从民族文化中挖掘出精准传承的核心要素。同时,这部舞剧也为未来的舞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创新的启示。
在本剧中,编剧在文本创作上倾注心力,深入探寻民族文化的图腾与根源追求。导演在二次创作中,致力于探索楚文化的时空韵味与精神实质。演员通过肢体语言的创新表达,也构建了具有美学价值的观赏焦点。
三、花鼓戏《烂柯外记》
仙桃市沔阳花鼓戏传承中心将《马前泼水》创新改编为《烂柯外记》,在历史真实与戏剧特点的结合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寻找到与当代观众灵魂共鸣的元素。演员的精湛表演是花鼓戏《烂柯外记》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剧中主演程琼与肖一鸣的出色演绎,使得戏剧效果既充满韵味又富有趣味。在运用眼神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上,演员与导演均倾注了大量心血,使得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产生一种零距离的共鸣。特别是朱买臣这一角色,演员通过细腻而传神的表演以及委婉动听的唱腔,生动地展现了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角色栩栩如生。
荆州花鼓戏《烂柯外记》的唱腔丰富多彩,主腔如高腔(悲腔)、圻水、男四平、老四平等,以及小调如西腔、十枝梅、拷打调、写状调、站墙调等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
四、歌剧《如歌》
《如歌》以武汉30年的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胡小山这位异乡游子的心灵之旅。其实《如歌》的故事不仅是一次对自我的深刻发现,也是对故乡的情感回归,文本捕捉到了武汉独有的热情、浪漫、乐观和开放精神。通过编剧对剧中人物生活、生动、生命片段的描写,让观众感受新时代的岁月静好、年轻人的生活气息。
舞台上闪光的新时代年轻人的个性化角色与个性化表演穿插于故事始终,表现了过去和现在的时空、现实与虚拟的共享时空,让观众与舞台的角色产生共鸣,导演赋予了演员全剧自由灵动、自然而真实的时空调度把握。
走进剧场我还看到了,舞台上的视觉空间营造,“全景式的包罗万象”是这台戏舞美的最大特点。舞美设计巧妙的把各个角落的细节放置在一个空间中自由的流动转换,但这不能不说是导演运用的恰到好处。导演的智慧运用于时间的凝固和空间的穿越中,演员一上台,在平台转动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空间与文本语言。
这台戏,音乐运用的恰到好处,与演员的生命色彩合理搭配。剧中人物性格鲜明而有个性,演员个性化的灵魂在这台如歌的生命中摆渡。
五、京剧《优孟》
京剧《优孟》是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刘向《说苑》,以“优孟衣冠”“优孟谏马”“庄王绝缨”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为经脉,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楚王宫廷一段脍炙人口而又发人深省的人文故事,生动演绎了一个历史小人物的大智慧、小百姓的大情怀、平时的大担当。
谈元饰演的名优,那味道浓烈的让入画、入醉、入心、入趣,在京剧舞台上如果让一个打趣的演员为一号演员还是很少见的。他在演出过程中时不时让观众眼前一亮,表演让台下的观众笑声一片。
《优孟》空间布局上中规中矩。很和谐很协调,也适合这个台戏的演出风格。演出场面不算恢弘,但大气,人物刻画的不算细腻,但入微。唱腔曲味十足、铿锵有力、强弱分明、委婉动听,其内含与意义透视着生命的价值。在精准传承上,鄂派的特色与京味元素相得益彰,那婉转的行腔、悠扬的托腔、湖北曲调元素也有入心之感。
六、楚剧《汉口茶港》
楚剧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种,《汉口茶港》是梅花奖获得者余维刚领衔主演,武汉楚剧院杨琳、张锐、蔡薇、陈晓檬、冯明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共同演绎,此剧既有独特的悲天悯人的唱腔,又有轻快曲味,让不同题材的文本在程式化自由中,寻找到极具优势的二度创新自由。
可以看到,导演在打造一台具有时代精神、当代审美、地域特色的精品佳作。“好的作品是最重要的”,余维刚表示,“此次剧中既会呈现楚剧最传统的唱腔和曲牌,也会融入新时代的审美,让观众感觉到楚剧的魅力”。
楚剧《汉口茶港》是“茶文化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该剧通过艺术手段重现大汉口“东方茶港”的风云历史,让当代观众亲历辉煌的茶叶贸易时代,再度领略武汉“天下茶仓”中码头文化和茶商贸易文化的卓越创造力。
七、民族歌剧《汉水丹心》
民族歌剧《汉水丹心》聚焦于生态保护主题,通过艺术的二次创作,巧妙地展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移民搬迁、生态环保和家园重建等故事。
观众在台词的交流和旋律的演唱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一宏伟工程背后的故事,其细腻、深入人心、扣人心弦的叙述,在舞台上得到了多维度的展现。
这部戏的演员均为年轻人,他们通过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艰难与不易,并在主旋律的歌声中展现了这一主题。
八、汉剧《夫人城》
《夫人城》采用了传统戏曲“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唱腔悠扬,台词既富有意境又不失现实主义,深刻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该剧在简约的空间营造中巧妙留白,演员的表演恰到好处地为舞台注入了灵魂,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共鸣。
本剧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员的出色表现,但这也离不开编剧提供的充满正能量的台词和唱段。服装设计同样出色,既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创新,又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髓。编剧巧妙地将《三国演义》中的孙尚香塑造为故事的主角,通过她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力量。王荔通过剑舞、困城、斗智、焚心四折戏,生动还原了孙尚香的人生脉络,不仅保持了汉剧的传统特色,还创新性地挖掘了人物的内涵,达到了格物致远的艺术境界。
汉剧《夫人城》的故事内容易于理解、表演细腻,人物和角色形象贴近历史,给观众带来了行云流水般的审美体验。
九、荆州花鼓戏《外婆的返湾湖》
《外婆的返湾湖》这出戏,其文本融入新时代的韵味,与花鼓戏的表演风格相得益彰,激发出艺术的生命力,实现了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心灵的共鸣。这出戏不仅承载了传承的印记,更展现了创新精神的力量。该剧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为背景,通过韩悦悦这一主要角色,展现了新时代乡村年轻人在爱情与友情的温馨中追求大爱之美,充满正能量的生活故事。
《外婆的返湾湖》不仅是一次对故乡情感的深情诉说,也是对当代现实题材,尤其是农村题材创新的一次灵魂探索。该剧在展现花鼓戏剧种独特魅力的同时,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丰富了情感表达和角色塑造,增强了花鼓戏在新时代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观赏完毕,我深刻感受到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的故事,以及外婆与年轻人之间不平凡的亲情,让观众体验到一种不同寻常的真实与亲切。
十、黄梅戏《名伶余三胜》
《名伶余三胜》生动地叙述了余三胜从大别山深处的东腔戏演员,到汉口戏码头学习汉调,继而加入徽班闯荡京城,最终成为“戏状元”的传奇经历。
在舞台设计方面,《传奇余三胜》的简约布局实则蕴含深意,布景、道具与演员的融合营造出一个充满灵魂的空间,与舞台上的其他艺术元素完美融合。
黄梅戏《传奇余三胜》的音乐旋律流畅自然,贯穿全剧,引领着观众随着节奏和调度,感受着剧中人物的精神风貌。舞台设计的简约之中透露出布景的精致与和谐。
导演黄鸣现巧妙地将舞台的调度空间尝试性地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使得每个场景的故事背景都呈现出不同的时空氛围和地域情感,为观众提供了多维度的审美体验。
熊文祥的剧本是该剧成功的关键,他为二度创作注入了丰富的性格和技巧,在突破传统黄梅戏的局限性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增加了京剧打斗场面的融合,为黄梅戏舞台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创新和传承。
演员江敏饰演的杨秋笛,生动传神,将角色的情感波动演绎得淋漓尽致。王刚在剧中的表演,尤其是他那声饱含情感的洒泪上道,展现了他深厚的表演功力。在当今戏曲舞台上,像王刚这样的优秀男演员实属凤毛麟角。他将角色的刚毅与柔情演绎得恰到好处,令人赞叹不已。
十一、黄梅戏《女国医》
《女国医》以汉建元初年为背景,讲述了太医张天佑因坚持追查皇帝爱妃贾美人的死因而蒙冤受难,最终被斩首并流放九族的悲剧。张天佑的女儿义妁与弟弟义杉立誓为父亲洗清冤屈。十三年后,太后病重,汉武帝颁布皇榜寻求名医。义妁勇敢地揭榜进宫,治愈了太后,从而成为了一名女医官,书写了一段传奇。
该剧生动地展现了传奇女国医悬壶济世、拯救生命、抚慰人心的壮丽篇章。程丞饰演的义妁,以其精湛的演技和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将智慧与医术的光芒融入唱腔之中,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营造出舞台上的和谐氛围。
十二、采茶戏《仙岛湖之恋》
《仙岛湖之恋》以阳新仙岛湖和白马山为背景,贯穿了“飞来钟”“白马童子”等民间传说以及阳新布贴的民俗风情,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剧中那穿透人心的高亢歌声,丰富多彩的仙岛风情,以及充满活力的开发场景,共同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旅游小镇,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赏心悦目的戏剧盛宴,将阳新地区文化中真实、善良、美好的元素自然地融入观众心中。
正是这些扎根现实、充满地域特色的作品,正焕发出抑制不住的勃勃生机,向观众、向时代,描述着最真实的生活,倾诉着最真挚的情感,表达着最深厚的热爱,它们是湖北戏剧事业最广泛和最深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