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读后感」李传生 ‖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李传生    时间:2025-02-26      分享到:


中篇小说《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之作。最早发表在1982年《收获》第三期上。一经发表,就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由此获得1981-1982年全国优秀小说奖。更是在2018年9月27日,成功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不得不说,我在阅读这部著名小说的时候,感慨颇多。因为书中讲述的故事,有很多都是我曾经看到或者经历过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地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虽然时光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有很多的事情历历在目,犹如昨天。

在书里许多的故事情节中,给我带来心灵冲击的有三个篇章。一个是第三、四章描写高加林卖馍时的那些画面,都是我曾经亲历过的场景。他去市场卖的是馍,而我则是走街串巷的卖或者是换锅饼。

记得那是1979年的7、8月份,我从技校放假回来,家里正在做一点小买卖,我嫂子在家负责打锅饼,父母就让我推着一个小车,到附近的村庄卖或者换锅饼。这样的事情,对我来说就是轻车熟路。因为在我上学之前,就经常给生产队里卖蔬菜、豆腐、挂面、烧饼,也算有一点经验吧。所以不会像高加林那样认为是见不得人的事,抹不开脸面,东躲西藏的生怕被熟人看到,也就没有什么顾忌和不好意思了。

每到一个村庄,我就在大街上、小巷里放开嗓子,拖着长音不住地吆喝:换—锅—饼—来,换锅饼!以此招揽生意。因为都是庄稼人,那时人们手头也没有多少钱,主要的销售方式就是用小麦换锅饼。所谓的换,我模模糊糊的记忆里,好像是二斤还是二斤二两小麦换一斤锅饼,我们从中赚一点小麦,回来后再将小麦卖掉换成现金。一天下来也赚不了几个钱。不过在那个年代,即使是这样,我们一家人还是很知足的。无论怎么说,生活才是第一位的。再者凭着自己的劳动赚取一点收益,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

再一个就是第十二章写到高加林夜里到县城里掏粪的经历。我虽然没有亲自做过这样的事情,但书中描写的场景和当时我们生产队里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就像书中写的那样,让高加林去县城掏粪,那是对他的照顾。在当时那样的境况下,能去做这样事情的人,都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现在想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就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的身边。

除去这二个给我带来心灵冲击,勾起我许多回忆的章节外,不得不说,作者在谋篇布局,对故事进展的铺垫、烘托上,都有他独到的地方,对于我们今后的写作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在开篇的时候,为了引出高加林被人顶替这样沉重的话题,作者上来不是直接写到“我的书教不成了......”而是说“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这样的开篇,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压抑的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如此的铺垫、烘托,后面人物的出场,故事的发展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这样的布局,只有路遥这样的大家才能做得到。我们只有学习、欣赏的分。

还有就是路遥能把一些无形的情感,用有形的事物展现出来,让读者从一些表象上,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和熬煎。比如写到高加林被人顶替后,不能再去教书的痛苦时,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他整晚整晚在黑暗中大睁着眼睛。从绞得乱翻翻的被褥看来,这种痛苦的休息简直等于活受罪。”短短的几个字,就把高加林内心那翻江倒海的痛苦,形象地展现给了读者,让读者都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心在流血。这样的例子书中比比皆是,这里我就不再一一列举。

在《人生》这部书里,除了高加林以外,村花巧珍是另一个主角。她美丽、善良,深深的爱着高加林,只是阴差阳错,有情人没能成为眷属。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的内心世界是无比的丰满。只是她的世界和高加林的世界完全不同而已。他们两个人的世界可以说是有着天壤之别。在他们的感情世界里,高加林固然有不可饶恕的错,但你只要静下心来冷静地想一下,他们之间的巨大差别,才是他们没有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正如书中写到的那样:“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而是她和亲爱的加林哥差别太大了。”看到这里,我们对他们的结局又能再说什么呢?高加林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无可厚非,只是不应该“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搅了个一塌糊涂。”在这里,我们只能说高加林“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生活则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而已。

还有书中的高明楼、刘立本、黄亚萍、马拴、克南,他们性格各异,年龄不同,身份和地位都不一样,但他们是那样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他们有的精明,有的憨厚,有的工于心计,有的脚踏实地。他们都按照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年复一年的生活在既定的轨道上,不像高加林那样过山车式的跌宕起伏。

总之,《人生》就是一个社会、人生的大舞台。作者从一众人的身上,折射出了时代的影子,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闪耀在文学殿堂里的不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