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邓华乔 ‖ 读李昌杰老师《乡愁里的那片果园》||看护苹果园的爷爷
最近一段几天通过网络读了李昌杰老师写的《乡愁里的那片果园》,勾起了童年在村里生活的回忆。这几天就想着参照着昌杰老师的这篇文章,也写一篇《看护苹果园的爷爷》。
昌杰老师在文章中写道,“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一些记忆如珍珠般璀璨,让人在不经意间拾起,便心生温暖。”我和昌杰老师同时想到了我们心中的那片果园,那是我们珍贵的乡愁记忆,除了果园,我回忆起了看护我村西苹果园爷爷。
昌杰老师回忆的是70年代的事情,我是一名80后,回忆的是我童年时的事情,但有个共同点,如他在文章中写的这样几段文字,“在这片土地上,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点缀在田野间的果园。”“她不仅承载了我童年的欢乐与梦想,更是我心中永远的乡愁。”
“那时的果园,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乐园。”“春天,当苹果树抽出嫩绿的新芽,开出洁白的花朵时,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果园里,穿梭在花海中,感受那份清新与芬芳。我们会在树下捉迷藏、讲故事,偶尔还会摘下一两朵苹果花,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页间,仿佛这样就能留住整个春天。”
这些生活场景是60后的童年吗?怎么那么像我们80后的童年啊?可见我们的童年都是多么的快乐,那么多的小伙伴,大家无拘无束,一起快乐的成长,玩在一起,打闹在一起,开心又快乐!爷爷在看果园的时候,肯定也遇到过,这些顽皮淘气的小孩吧!
“夏天,苹果树变得郁郁葱葱,绿叶间挂满了青涩的小苹果。”昌杰老师的笔从春天描摹到了夏天,我的思绪也跟着的想象着夏天里果园的爷爷,肯定是汗流浃背的带着一个草帽的农村老头的形象吧?那苹果树会给爷爷带来些许阴凉吧?为爷爷遮挡住炎炎烈日。“我们会在果园里追逐嬉戏,偶尔还会趁管理员不注意,悄悄摘下一个小苹果,虽然酸涩难咽,但那份偷摘的乐趣,却让我们乐此不疲。”哈哈,昌杰老师这60后的童年,竟然和我们80后一样淘气,顽皮。我能想象出爷爷当时的神情,是吹胡子瞪眼睛,还是慈祥的注视着这些捣蛋鬼们,微笑?还是会骂着小兔崽子们,鍛着他们跑?吹不上这些小兔崽子,又该吹胡子瞪眼睛了。
关于爷爷的记忆比较少,因为他离开时我还很小,所以仅有的一些记忆碎片也是弥足珍贵。从村里老人和父亲大人的笔记中,会慢慢的填补上这片空白。让我更加的了解真实的那个年代,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集体生活和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对比。好的地方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对比之后,对集体生活还是充满了满满的怀念!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人们一年的收成盼着就盼秋天有个好收成!“秋天是果园里最美的季节。当秋风拂过,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记得我小时候写作文,都是写那谁家小谁的脸红扑扑的像秋天熟透了的红苹果。估计就是昌杰老师文中描绘的这场景吧。他写道“仿佛这是大自然最得意的作品。”另外,他还记录了大队(那时候还兴生产队,我们村现在的老人也都还经常记着生产队)。我小时候帮爸爸妈妈姥爷姥姥也干农活,感觉农民真是辛苦,想想那时候的生产条件比现在要落后的多,可想而知,爷爷那一辈老人有多辛苦吧!可他们又都那么容易满足。
昌杰老师写道“大队会组织各生产队派人竖梯采摘,然后分给社员”(注:人民公社,农民生产合作社,实行集体所有制的一种生产和分配形式),“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兴高采烈,仿佛过年一般。”“我们会迫不及待地跑到果园里,看着那些硕果累累的苹果树,心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我们会跟着大人们一起采摘苹果,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那份收货的喜悦却让我们忘记了疲惫”。这段描写,让我们八零后仿佛也回到了他们那个场景和年代!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在城市的街头,已经处处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苹果也不如当时的条件下那样难得,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呢?是否随着岁月的流逝,比生活条件艰苦的那个年代,精神生活更丰富呢?
我们记忆中的那片果园,不仅属于昌杰老师六零后的一代人,不仅属于七零后八零后的一代人,其实更多的承载的是一种对于集体的怀旧,一个群体生活的怀旧,一种乡里乡亲情谊的怀旧!
“每当我迈步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水果店和果园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在果园里嬉戏打闹的伙伴们;我会想起那些曾经让我心生向往的金银花和甜甜的桑葚”。这些记忆很是珍贵,昌杰老师说“如一盏明灯,如一首赞歌”,其实心中的念的那关于集体生活的那份珍贵。想想那些飘落天涯的小伙伴,在城市里奔波的人们,可曾忆起你们心中的那份集体生活!“苟富贵,勿相忘不是豪言壮语,共同富裕的愿景让我们想起那些珍贵的日子”。“我们的爷爷是普通老百姓,一方水土养育了我们这一方人,他们没有伟人们那样伟大,但他们却无比的真实,可亲可敬!”
2024年11月28日
- 上一篇:上一篇:「时论」王传钧 ‖ 新闻时评成为自我表达与社会担当的桥梁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王冲 ‖ 赏《等雪来》:情与雪的诗意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