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木皮散客贾凫西
在兖州牛王立交桥下,伫立着一座古墓,这里埋葬的是一代曲艺泰斗、文学家木皮散客贾凫西。
贾凫西原名应宠,字思退,一字晋蕃,号凫西,又号澹园,别署木皮散客,又作木皮散人,木皮子等。贾凫西是曲阜人,但因其家居泗河边,距兖州府城滋阳更近,故其活动多在滋阳。贾凫西的生年无详细记载,但据其《归兴诗》推断,大约生于明万历十四至十八年(公元 1590-1594 年)间。《曲阜县志》 记载其卒于康熙十五年(公元 1676 年),享年八十余岁。死后葬于滋阳城西牛王村南,并立有墓碑及石马、石羊等。《滋阳县志》记载:“贾郎中墓在城西牛王村,明刑部郎中贾应宠葬此。”
贾凫西出生于书香之家,祖父贾信为贡生,在家族的影响下,他注定也要走上仕途经济之路。但是,贾凫西的科举之路很不顺畅,直到明崇祯九年(公元 1636 年),他年近五十岁时,才被选为贡生。明崇祯十二年(公元 1639 年)贾凫西被录为固安县令,明崇祯十四年(公元 1641 年)擢升为部曹、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贾凫西为官有政声,在任上颇有建树。他在固安,革除一系列弊政,其中一项科敛,每年即减轻民累二千余石。在户部时,他上疏皇帝,面奏六事,皆被采纳。但他生性刚直,看不惯官场的腐败。他的顶头上司户部尚书傅淑训公开向他索贿,他坚决拒绝,傅淑训恼羞成怒,处处对他中伤排挤,无奈之下,贾凫西请辞回乡。
入清后,贾凫西居家与抗清名士丁耀亢、阎尔梅等人过从甚密。滋阳县令等地方官吏知其才干,认为他是“经济人才”,“建树卓卓,不啻武侯治蜀”。屡屡向朝廷举荐。清顺治八年(公元 1651 年),在曲阜县尉的威逼下,贾凫西被迫入京补旧职,并被派往福建汀州巡视。赴任路经曲阜时,贾凫西找个理由报复了县尉,他令人将县尉绑于阶下,痛打一顿。报仇后,贾凫西再无心为官,几次请辞未准,转而求上司弹劾自己。上官以其无过错拒之,贾凫西乃以自己于衙内唱鼓词,荒废公务为由,再请于上官,上官见其意已决,遂依计而行。至此,贾凫西结束了他这一次不到一年的官宦生涯。
贾凫西是个颇有民族气节的文人,虽然他曾被迫再次入仕清朝,但那不到一年的入仕非但没有损他的人格,却是更彰显了他为人光明磊落,快意恩仇的一面。在辞官归隐后,贾凫西与许多抗清人士保持着联系。沛县人阎尔梅曾散尽家财,为反清奔走,其为仇家所迫,曾避居于贾凫西家中。他在《重过兖州》一诗中,表达了他与贾凫西的共同心声:“亭长台西旧酒徙,疏狂名姓满江湖。每从世外寻高蹈,不识人间有畏途。季札重来周乐散,奚斯一去鲁宫芜。高楼极目谁同醉,正月愁听有蟪蛄。”贾凫西第二次辞官时已年过六十,在此后二十余年的岁月里,他将全部精力放到了他钟爱的木皮散词创作演唱中。丁叔言《贾凫西先生事略》称:“悲愤愈深,佯狂愈甚,竞不容于乡里,移家滋阳。”
贾凫西与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璠是好朋友,孔尚任年幼时到他家去,他把好东西给孔尚任吃,并说,“我平时自奉俭朴,现在给你好东西吃,不是因为你是故人之子,而是我看你聪明,将来或许有用你之处。你看那个扫地的,他也是故人之子,他既甘为奴才,我便以奴才待之。”
孔尚任十分推崇贾凫西,他后来专写了《木皮散客传序》,以生动传神的笔法描摹下了贾凫西的形象,是今天研究贾凫西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孔尚任在《木皮散客传序》中称:“常看公服以临乡里,催租吏至门,令其跪,曰否则不输,故旧科跣相接,拱揖都废。”勾画出一个不拘小节,嫉恶如仇的磊落形象。在文学创作上,孔尚任受贾凫西的影响很大,在他的名著《桃花扇》中,说书人柳敬亭几乎就是贾凫西的化身。柳敬亭所说的:“鲁三家欺君,孔圣人正乐”,就是贾凫西《鼓词》中的一段,王季思等人校注《桃花扇》时称:“值得注意的是,明末爱国主义诗人贾凫西,对他少年时期思想的影响,成为他采取通俗文艺形式反映南明兴亡的鼓舞力量。”
贾凫西晚年,经常手持鼓板,边敲边唱自编的鼓词。他唱到动情处,声泪俱下,顿足捶胸,如泣如诉,完全一副疯疯颠颠的模样。孔尚任在《木皮散客传序》中称他:“喜说官鼓词……说于诸生塾中,说于宰官堂上,说于郎曹之署。”说他:“居恒取《论语》稗词,端坐市坊,击鼓板说之。”这在当时应该是一个奇观了,一个有功名的人,一不为挣钱,二不为糊口,放着官不做,到处说唱鼓词,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贾凫西的作品有很多,传世有《澹园恒言》三卷,《澹园诗抄》一卷。椐徐复岭先生研究,清代著名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和拟话本小说集《醉醒石》也是出自贾凫西的手笔。孔尚任说贾凫西的著作:“文字雅俚庄谐不伦,颇类明之李卓吾、徐文长、袁中郎者,乡人多不解。”但真正使贾凫西名垂青史的,还是他的《木皮散客鼓词》。
木皮鼓词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说唱艺术,木是醒木,皮是鼓,演唱者
以两种乐器为伴奏,类似于今天的大鼓或渔鼓。鼓词的内容明白如话,通俗晓畅,唱腔朴实无华而又韵味悠长,特别宜于表现那种悲壮中又带有哀惋的苍凉情绪。在清初的明遗民中,不乏这类下里巴人艺术的爱好者,贾凫西的好友阎尔梅,就是其中的一位发烧友。戴方坤《游崇善寺记》中,曾记下了阎尔梅在一次酒后,“狂歌叫骂”,“挞郑元和乞食莲花落一套,如吴下风流弟子;歌尉迟公饯别,如唱北曲老乐工。”由此看来,贾凫西选择说唱鼓词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经历了天下大乱,国破家亡;见惯了流离失所,饱受了官僚欺压后,选择了这种口头相传的艺术方式,来发泄自己胸中的块垒。这样既可避免了发泄于诗词而遭文字狱的迫害,又可以“木皮随身,逢场作戏,身有穷达,木皮一致。”即使遇到官府追究,也可装疯佯狂以避祸端。因此,本来不被他们这些文人墨客看在眼里的民间曲艺,却成了他们抒发愤懑,表达感慨的有效手段。
贾凫西的鼓词借古讽今,以他的《历代史略鼓词》为例,从三皇五帝到崇祯吊死煤山,取之于史而又不拘泥于史,视野开阔,深刻犀利。虽取“只向热闹处治”的创作方式,但却又不拘泥于故事的敷衍,细节的描述;简洁明快,气势恢弘。贾凫西有感于历史的混说,颠倒了本来原因,“便生出许多古今兴亡的感慨,云烟过眼的悲凉,”更多的则是他对于历史真实的窥探。他认为,历代推崇的尧舜禅让,根本心态纯粹是从一己私利出发,没有顾及天下苍生的成份。贾凫西对于大的历史事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剖析,如对“经书上道,到底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善;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以孔子为例,“他已成为古今文章相,历代帝王师,”可怎么
只生一个儿子却也早夭,而曹操“岂不是个不积不善之家,他倒生了二十个儿子,大儿子曹丕还做了皇帝,传国四十余年,好生兴头!”“可见半空中的天理,原没处捉摸,就是来世的因果,也无处对照。”
贾凫西鼓词的受众主要是社会下层,故其内容上也更接近民众的朴素心理,他拿历代帝王开涮,称汉高祖是挺腰大肚装好汉,曹操父子“如狼似虎”,隋炀帝“灭绝人伦”,唐太宗“比鳖不如”。说他们“要制服天下,不知经了多少险阻,干了多少杀人放火,没要紧的勾当,费了多少心机,教导坏了多少后人。”明确指出了历代帝王,为自己的一己之利,给天下百姓造成了数不尽的苦难。在他的说唱中,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已经没有了神圣和庄严,而是那么可笑、滑稽、丑恶。在冷嘲热讽中,体现出了一个经历过天下大乱,亡国毁家的文人沉痛的思考。
贾凫西两度弃官不做,在说唱中也认为争名夺利不干净,“汉隋唐寝麒麟冢,只落得野草闲花荒路边。倒不如粗茶淡饭屋檐下,和风冷霜一蒲团。科头跣足闲玩耍,醉卧狂歌是神仙。日上三竿眼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但并不表示自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消极避世,而是不愿与社会的丑恶同流合污。他推崇“冬日寒天,荒村野店,冷炕无席,单衣不掩,一似那嚼雪的苏武,僵卧的袁安”,对贤臣烈士百折不回的品格极力称赞。而且,对于现实生活,贾凫西也十分现实,对世俗的幸福美满并不排斥,他“亦婚亦宦,亦活生产;婚必美妻妾,宦必显,生产必良宅,肥牛骏马,蔬果鸡豚之属,倶非常种。”他不仅有着健康的体魄,更有着健全的人格和自由开放的心态。贾凫西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他公开宣称:“吾好利,能自生之,不夺窃;夺窃,盗也。吾好势,吾竟使之,不谬为谦恭,不仗人;谬谦恭,娼也,仗人,犬也。”贾凫西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在世人看来自然是离经叛道,“闻者咋舌,以为怪物”,但他不以为意,我行我素,“行年八十,笑骂不倦,夫笑骂人者,人必笑骂之,遂不容于乡。”但应该指出,贾凫西的愤世嫉俗,虽尖锐泼辣,振聋发聩,但在根本上却并没有背离儒家的道德范畴。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一个更坚决彻底的儒学信徒。他提出的“言言都是药石,事事可作鉴戒”。“使那刚胆之人,听说那忠臣孝子,也动一悉恻隐,那婆心之人,听说奸恶邪淫,也动一悉嗔怒”。“与
臣言忠,与子言孝”是贾凫西创作的宗旨 , 他还把历代儒学经典《论语》,《孟子》等予以演义,进行说唱。孔尚任《木皮散客传序》称:“其大旨谓古今圣贤,莫言非利,莫行非势,言利行势而违心欺世者,乡愿也。”
在鼓词之外,贾凫西还有《四书本义》、《诗纲》、《周易浅解》等讲解儒家经典的著作。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的以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来评价他。
贾凫西的鼓词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几百年来,民间口口相传,其鲜明的离经叛道精神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赞许。有人将其鼓词誉为“子美之诗史,屈平之天问。”有人称其“言语之痛快,文字之激烈,当亦金圣叹、吕留良之流亚也。”“数千年兴衰治乱,咸寄托于鼓板歌词,亦庄亦谐,宜俗宜雅,可歌可泣,能立能廉。木铎一声,俨如《春秋》之笔伐,金鉴千古,匪同稗史之荒唐。”清统九骚人《贾凫西鼓词序》称:“岁成鬼哭,文动石破”,更甚认为屈原、杜甫之后,“堪步后尘者,盖未多愧也。”
贾凫西的《木皮散客鼓词》在清代初即在诸城、潍县、日照一带以手钞本的形势流传,至清同治年间,福山王氏将其收入《天壤阁丛书》刊刻。其后有沔阳卢氏刻本和叶德辉《双梅景簃丛书》刻本。另外还有一些影印本、石刻本、排印本流传。这些版本,一是清康熙年间孔尚任(署名云亭山人)序本,称为繁本;一是清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丁恺曾(署名统九骚人)序本,因其删减了一些涉及元代和明代的文字,以避满族统治的避忌,故称为简本。但简本还删削了鼓词中的大量土语、乡谚,使之失去不少乡土色彩。1982 年齐鲁书社出版了关德栋、周中明校注的《贾凫西木皮词校注》,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出版有韵生辑绘的《木皮散客鼓词》。
- 上一篇:上一篇: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韩家楼兄弟进士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牛运震妹夫范钥金和徒弟颜怀敞的书法/兖州书画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