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金一凤的书法/兖州书画家传24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4-18      分享到:

金一凤(1653—1724 年),字紫庭,别号默庵、子翁,浙江山阳(今绍兴)人。金一凤贡生出身,历任陕西户部清吏司郎中、广东海阳知县、四川眉州知州。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出任兖州知府,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离任。其先祖金志,曾任明朝的按察副使,与海瑞是志同道合的挚友。海瑞曾为其手书“忠君孝亲,可以格天”四字,金氏一族视为传家之宝。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金一凤任兖州知府时,曾将此题字刻成石碑,立于知府衙门堂前,以示其治行首在忠孝。

金一凤为官勤于政务,重视文教,每到一地,皆有惠政。他在广东海阳县任上,重建济养院、县署和北堤,撰修《海阳县志》。在四川眉州任上,重修三苏祠,刻立《罗池庙诗碑》;自捐俸禄为三苏祠购置祀田、山场数百亩,收租作为三苏祠的修葺、膏火之用。康熙五十年(1712 年)夏,兖州泗河洪水暴涨,冲毁了城南有“鲁国石虹”之称的泗水桥,南北交通一度断绝。第二年,金一凤出任兖州知府,立刻捐资重修加固泗水桥,并铸三丈长巨型铁剑,竖立在泗水桥中间的桥洞前,以镇水势。该剑于 1988 年在泗水桥下出土,长 7.5 米,重 1540 公斤,剑柄铸有“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府事金一凤置”的铭文。由于此剑体型巨大,出土后曾轰动一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五月,金一凤捐资重修了前几年因地震损毁的兴隆塔。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金一凤见东平州北门内的“父子状元”木坊倾圯,遂将其重建成石坊,并亲书“父子状元”匾额,又嘱其

族孙金埴题坊联:“是父是子,同作状元千载少;为忠为孝,流传历代一门多。”此外,金一凤还修了少陵台、城门、柳下惠墓以及城西二十里铺的苍龙桥,加固了金口坝,疏浚了府河。府河中的“金公泉”,就是因感其德政而命名的。

金一凤善于处理地方关系,与曲阜衍圣公府关系颇好。盛夏酷暑,因其衙署无凉堂,衙圣公府还不忘为其送冰驱暑。据说,金一凤在各地任上的惠政,都曾引发灵瑞观象。据金埴《巾箱说》记载,金一凤由海阳知县迁任眉州知州时,衍署内以枯竹编成的篱笆,突然长出了竹花。而他将离开兖州,进京觐见时,兖州知府衙署西园大水缸里的莲花,突然开出了一朵千瓣的并蒂青莲。此类种种祥瑞,于其说是那时之人的迷信,倒不如说是当事人自我满足的一种自我欣赏,以及民众对施德政者的美好祝愿。

《兖州府志续编》

金一凤不仅在为官方面政绩卓著,在艺术方面也有着不俗的修为。他热衷编撰志书,每莅官一地,多有所成,故有《海阳县志》、《眉州州志》、《兖州府志》等传世。他精通音律,善于鼓琴,当时的邹县知县送他一段峄山之阴的桐木,是传说中制琴的珍贵材料。金一凤马上寻找制琴名师,斵成无底琴二张。他还是一位书法名家,在眉州青神县中岩寺,至今尚存其所书摩崖刻石“文峰鼎峙”,笔势浑厚,气象博大。东平县重修的“父子状元”坊上

的题额,点划雄健,朴实敦正,已不全是科举馆阁体的神韵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