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项橐与达巷党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4-18      分享到:


党,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名称,《周礼·地官闾胥疏》称:“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释名》称:“五百家为党,党长也,一聚之所尊长也。”此二说在一党之家数上虽有所不同,但历来此类数字多为概数,故约数还是相近的。


明万历元年(公元 1573 年)《兖州府志·古迹志》载:“达巷党人里,在府城西北二里,有碑石。”又“访古亭,在城西北达巷铺,因外有‘达巷党人里’碑一座,故名。”此“达巷党人里”的所在地,即今兖州老城区西北角的旧关。清光绪十二年(公元 1866 年)《滋阳县志·古迹志》直称:“达巷在旧关庄,路东有碑,曰‘达巷党人里’。”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周元英撰《滋阳县乡土志》卷四称:“达巷,有碑勒‘达巷党人里’五字。雍正十年知县夏晓春立。”1989 年版《兖州县地名志》中“城郊乡·旧关村”条亦称:“旧关古称达巷党……原来有石碑一座,镌刻‘达巷党人里’五字,清雍正时知县夏晓春立。”查《滋阳县志》,在《职官志》和《宦绩志》中,都记有夏晓春,《职官志》称:“夏晓春,举人,江苏高邮人,《宦绩》有传。”任职时间为乾隆三十五年(公元 1766 年)。《宦绩志》则称:“夏晓春,字鹤泉,高邮人。乾隆中由举人知县事。”并叙述了他祈雨灭蝗,修桥筑堤,抑恶折狱的诸多政绩。“邑人感其德政,为制寿序以颂祷之。”从中可知夏晓春是个有作为的地方官。但在兖任职的时间要比《滋阳乡土志》、《兖州县地名志》所称立“达巷党人里”碑的时间晚四十年。《兖州县地名志》可能是因袭了《滋阳乡土志》的说法,但《滋阳乡土志》的说法则不知据何。且万历元年(公元 1573 年)《兖州府志·古迹志》早已载有“达巷党人里”碑石,后又记为雍正时立,抑或是前碑已毁,清人又重新补立。



据旧关村民介绍,达巷党位于今旧关立交桥南约一百米路东,当时此处为一直径四五米,高约三米的大土丘,土丘北有通往村中的路,路南北各有一土坑,旧称“眼镜坑”。“达巷党人里”碑立于土丘西,碑高二米多,宽约一米,有石座。石碑毁于文革中,残石弃于路边沟中。旧关村中原有一东西向小街,名“达巷街”。



达巷党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与孔子产生了交集。《论语·子罕》中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史记·孔子世家》提到“达

巷党人”则记为“达巷党人童子”,《汉书·董仲舒传》提到“达巷党人”,孟康注更直说“达巷党人”就是项橐。达巷党处于古驿道,是曲阜至中都(今汶上)的中途,孔子任中都宰时,此处为必经之地。清人金埴在《巾箱说》一书中称:“《说苑》载,项橐七岁为孔子师,指今达巷里为其发迹之地。达巷在今兖城西北五里,乃适中都之要途。孔子为中都宰,往来憩息于此,所以党人有“大哉孔子”之语。后人因志其地曰‘达巷党人里’。埴之汶上有句云:‘为向鲁门取官道,可以达巷向中都。’”此处所称“项橐七岁为师”的典故,则是一段关于孔子问学的著名故事,世人皆知的“后生可畏”、“三人行必有吾师”等成语都与这个故事有关。



有关孔子师项橐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第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代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经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

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文信侯即吕不韦,《春秋后语》、《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亦有相同的记载。可见,早在战国时期,项橐已负大名,成为少年励志的榜样。到了汉代,项橐七岁为孔子师的典故更是被广为引用。《淮南子》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修务训》载:“夫项橐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说林训》载:“吕望使老者奋,项橐使婴儿矜,以类相慕。”高诱注:“项橐年七岁,穷难孔子,而为之作师。”在汉代的画像石中,孔子见老子图上,在孔子与老子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个童子,据专家考证,这个童子即是项橐,而他手中推的那个类似今天滑板车的小车,据说即是汉代的蒲车。再后来,宋人王应麟将孔子师项橐的故事编入了少儿蒙书《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项橐的名气就更大了。



关于孔子师项橐的内容,有着许多不同的版本。在古代许多与孔子有

关的传说中,就有许多与童子有关的,也许是大家觉得孔子学问大,找个童子把他难倒挺好玩的。如《列子·汤问》中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而且有人说这两个童子中的其中一人就是项橐。


在形成于隋唐时期的说唱文字敦煌变文《孔子项橐相问书》中,故事则是这样的。孔子在由曲阜前往中都的途中,来到了达巷党,见到几个童子在路口堆土为戏。童子们只顾埋头玩耍,没有理会孔子的车过来了。孔子的弟子上前驱逐,童子中有叫项橐的站出来与其理论,说:“人说圣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情。从古自今,只有车躲城,岂能城避车?”孔子闻言大惊,认为所言极为有道理,于是令弟子绕道而行。孔子见项橐机智有趣,便提出了许多古怪的问题,试图难倒项橐。孔子问:“汝知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项橐应声而答:“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舆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孔子听后大为惊讶,赞其机辨,称“项橐虽幼,可以为师。”又赞其“后生可畏”。周围的百姓见孔子如此谦虚好学,也对孔子肃然起敬,发出了“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的赞叹。


还有一个传说讲孔子游说讲学,一日行至兖州西关(今旧关),遇见一个小孩正用树枝在路上画画。孔子凑近一看,见小童子所画为一城池,布局十分讲究,不忍从上踏过,便从一旁绕行。童子见状不依,问其:“先生为何放着城门不走,而要绕城而过?”孔子说:“见你所画城池颇为讲究,不忍踏坏,才绕道而行。”项橐说:“城若不让人过,要城有何用?我画的城就是让大家走的。”孔子见机智,便说:“你画的城门这么小,我如何通过?” 项橐闻言说:“对,画上的小城门是给小人走的,你是大人,应走大城门。”便转身对着城邑方向,用手指在空中虚画一城门,恭敬地对请孔子:“大人,那座城门画好了,请上路前行。”


另有流传更广的《项橐难孔夫子》的故事。相传孔子从鲁国都城曲阜

去中都(今汶上),行至达巷党,遇见众童子在路边玩耍,其中一个童子立于路中拦住车马去路。子路见状停车,令其让道。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问:“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马观看,见童子立于石子、瓦片等筑成的城中,并说:“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见状遂问其姓名。童子说:“我叫项橐,七岁。”孔子答道:“在下鲁国孔丘。”项橐惊道:“原来是孔夫子,那么请教你三个问题,如答上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道而行。”孔子见其聪慧,就答应了。项橐问:“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不知道。”项橐说:“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又问 :“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有花?”项橐说:“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再问:“什么山无石头?什么车无轮子?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称不知道,项橐自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神仙无妻,仙女无夫。”孔子见状,乃向其行礼,绕道而去。


以上的这些故事,都明显带有了民间传奇的色彩,尤其他们之间的问答,更是古人民间说唱中常用的手法。而且问题的内容与答案,与今天网络中流行的脑筋急转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孔子师项橐,到底项橐以什么问题穷难孔子了呢?这在历代文献中并无确定的资料。仅晋人嵇康在《高士传》中谓:“项橐七岁为圣人师,孔子问项橐曰:‘居何在?’曰:‘万流屋是也。’”其他那些民间传说中的问答,应该都是迎合大众心里的戏词罢了。至于典籍中屡屡出现“项橐七岁为圣人师”,实则是为彰显孔子的盛德。再就是要强调学问的事,不是仅仅天生知道就可以的。《论衡·实知》就称:“难曰,夫项橐七岁教孔子。橐七岁未入小学而教孔子,性自如也。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其次也。’夫言生而知之,不言学问,谓若项橐之贵也。”故唐人吴筠的《高士咏·项橐》称:“太项冥虚极,微远不可究。禀量合太初,返形寄童幼。孔父惭至理,颜生赖真授。泛然同万流,无迹世黄觏。”



关于项橐的籍贯,自古就有鲁国、莒国、燕国等说,这其中以鲁国说

最为可靠。婺源《汝南项氏家谱》记载:项橐,字仲廉,鲁国人,生于周敬王丁未(公元前 494 年)三月十八日。世居曲阜县奄宅里鲁城洙泗泽。但曲阜古今地名中并无“奄宅里”、“洙泗泽”,故有可能因年代久远,修谱者引用史料时断章取义所致。而项橐家居兖州古达巷党之说,则因典籍中多注明,而达巷又位于孔子曲阜往中都的必经之路上,故更契合当时事件发生的场景。至于其莒国人之说,是因今日照岚山区有圣公山,称因孔子师项橐,故后人尊之为圣公,并建庙祀之。至于项橐的结局,则应该是个悲剧。明《广博物志》称:“项橐,鲁人,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可见,项橐一生仅在世上生存了十年,一切都因他七岁那年与孔子的一次偶遇,而得以成就了这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