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千年高吴桥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2-26      分享到:


高吴桥位于新驿镇最东北部,洸河西岸,兖梁公路北侧,距城区 13 公里。东起大安镇张楼村,西至王楼村,北接小孟镇李海村,南连毛辛庄村。

早在 4000 多年前,高吴桥就已有人聚居。在村西砖窑南侧,曾发现距今 4200 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部分陶器;在村西郭家林北侧,发现距今 3800 年的岳石文化遗址。在西砖窑周围还存有大面积的商周文化遗址,其中尤以春秋遗迹为突出,出土了部分陶制的鼎、簋、豆、盆等之物。在这一时期,高吴桥一带人口已较为密集,1形成了城邑,高鱼的名称见于文献。

春秋时期(公元前 722-481 年)的高吴桥,成为了军事重镇。自春秋起,战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各个历史时期,都在这里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左传》载:“襄公二十元年(公元前 547 年)齐乌余以廪丘奔晋,逐袭我高鱼城。”《水经注》载:“廪丘东北,有高鱼城。”《五代史》载:“梁朱友恭败朱恒于高梧。”胡省三注:“高梧即春秋鲁国之交鱼。”《旧五代史·葛从周传》载:“乾宁二年(公元 895 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却潜归寨,朱瑾军出兵攻外廷壕,我军士突出,掩杀千余人,生擒都将张汉筠。”

此地的名称由高禹、高鱼、交鱼,逐渐演化成高梧、高吴、高吴铺。

明初朱元璋派徐达北伐,攻破兖州城。此间,有都指挥郭廷睿一路随军征战,战死于此,追封为世袭宁威将军,葬于城西北三十里的高吴铺西土岗上。崇祯六年(1634 年)《郭氏祖潽》载:“明始祖恩受世袭宁威将军,讳廷睿。尝从明太祖征讨,身中十余流矢,手执大旗不仆,因奏凯歌,授宁威将军。就行间赐蟒衣一袭,此指挥所由肇也。”由此,宁威将军后裔迁居此地。高吴铺东依洸河,西邻溪水(中原沟),二河与东一里处的漕河,都是上通汶水,下达会通河的济运河道。尤其是洸河,其上源宁阳县北部的罡城坝,在漕河镇管口村流入兖州,至高吴桥南与府河相汇,全长 44 公里。早在汉代,《尔雅》即载:“为阐即洸水。”郦道元《水经注》载:

“水西南经泰山郡乘丘县。”元代修洸河碑称:“洸水,汶上与部也。其源

出泰山郡莱芜县原山之阳,折而之南,达于会通,漕运南北,其利无穷。……会通之源洸也,洸之源汶也。每霖雨作,泰山万壑沟渎之间合往而之汶。洪涛汹涌,泥沙溷奔,经入于洸。”可见,洸河在元、明时期,为济运虽经过大规模疏浚,但到了雨季,宁阳客水倾注入洸,往往泛滥成灾。

元、明时期,高吴铺位于南北二京的必经之道也,洸河漕运连接东西,是一个集码头、市集为一体的物资集散地。而位于洸河之上的的一座五孔大石桥,在此显得尤为重要。该桥始建于宋,元元统元年(公元 1333 年)曾进行过维修,明万历十八年(公元 1590 年)再次重修,并留下《重修高吴桥记》。该桥长 56 米,宽 8 米,中间高 8 米,两侧略低,桥孔以中洞为最大,高 7 米,宽 5 米,两边四孔依次减小。由于这座大石桥的存在,该村也相应更名为高吴桥。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 年)版《滋阳县志》载:“北达巷乡,南高吴社,高吴桥。”

1965 年,洸河取直改道,村中旧河遂废。“文革”中,桥上栏板、栏杆、龙头、石碑等,相继遭到破坏。

2017 年春,新驿镇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对高吴桥进行了维修,在桥侧

挖掘出一批镌刻精美的古桥物件,有龙头、栏杆、栏板等,从中可见古桥当年的风采。特别是嵌在大桥洞的《重修高吴桥记》的出土,为后人提供了古桥的历史。我们从碑文中了解到,万历十八年(公元 1590 年)的那次维修,是兖州护卫镇抚司遵诏重修,而参与其事的人中,多为宁威将军的后人。碑记的撰写书丹者是宁威将军的七代孙、河南太康县儒学副堂郭三聘;协理督工的隐儒郭江,是郭三聘的二叔。